九月初,我搭上從運城開往家鄉榮河縣去的汽車,車上的乘客全是鄉下人:農民、手工業工人、小學教師和區鄉幹部,大都是急著回家去收棉花和準備種冬麥的。在車上,人們為一個問題而爭論起來了。
這個問題是由種麥談起來的。當時,農民已做好一切種麥準備,但隻缺一個重要條件:雨。有好久沒下雨了,土地是幹旱的,農民們在焦急地等待著。不知是誰說了一句:“蘇聯能夠人造雨。”於是滿車裏的人都打開了話匣子,由隨便談話一直到引起爭論,爭論的中心是:咱們中國什麼時候能走到社會主義?有說十年,有說十五年。爭論的另一個中心問題是:人怎麼能造雨?有人說用飛機灑水;反對的人說:如果要一犁深的水,中國地麵這麼大,得多少架飛機?
在鄉間,我非常驚奇一年間的巨大變化,所到之處,都聽到人們在談豐產,談社會主義,雖然,人們還隻在組織互助組,但社會主義的未來,已牢牢地吸引著遠在偏僻鄉村的農民,成為農民生活中和談話中的重要話題。
人們用自己所能想到的各種各色想象來描繪社會主義的農村圖畫,人們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期待著解答。
許多人都在努力解答農民的問題,其中,蘇聯電影,描寫蘇聯集體農莊的電影,定能具體真實地給農民以完滿的解答的,而許多部這一類電影中,《金星英雄》不能不說是最好的一部。
彩色影片《金星英雄》,從它主題思想的深度和它的藝術表現上說,都具備著強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鼓動性。
故事,在美麗富饒的庫班河流域展開,勇敢的庫班哥薩克人民,在完成戰後五年計劃的積極勞動中,創造了豐盛的收獲,過著十分富足的生活。金黃的麥子,堆成一座座小山,需要更多的倉庫;牧場的牲畜迅速繁殖,要求更多的新畜舍,養雞場的家禽繁殖著,要求更多的新窩棚……
生活,看來是這樣美滿,這樣富足啊!可是,庫班的人民,並不滿足,他們有著更高的理想,跨向共產主義去的理想,要求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花園、魚塘、戲院、電影院、文化宮……要有發電站,用電力來代替人力,用它開動拖拉機,用它剪羊毛,用它擠牛奶,用它去噴水,就是在天旱年頭也要用它獲得更高的收成。
活生生的事實告訴我們,隻有在社會主義的蘇聯,才敢於這樣想,敢於這樣做,可能這樣想,可能這樣做。它令人折服地證明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正如斯大林所說:“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
然而,這一崇高理想的實現,並不是順手可以得到的,需要經過頑強的鬥爭,不但要同自然界鬥爭,而且首先要同人們的舊意識作鬥爭。鬥爭的勝利,也不是一抬手就可以得來的,需要有遠大的眼光、頑強的意誌和不妥協的精神。
在列寧、斯大林教導下的千千萬萬蘇聯人民,正是具有這種高貴品質的英雄人民。
《金星英雄》中的謝拉傑正是這種燃燒著共產主義理想之火、意誌堅定、對舊事物不妥協的勇往直前的蘇聯人的典型。
謝拉傑,勇敢的哥薩克的兒子,衛國戰爭中的英雄坦克兵,“金星獎章”獲得者,他保持和發揚了父親一代的光榮,並超過了年老的一代,勝利後回到自己的故鄉――庫班河邊的烏溪村。故鄉的男女老幼都因他而感到驕傲,他也被久別的故鄉庫班的美妙動人的圖景所迷醉。然而他並不願意過那種恬靜的小生活。他不滿足,他要向前,他要故鄉更繁榮、生活更美麗。聽他第一次遇見區委書記甘德拉吉耶夫所講的話吧:
甘:“全區都看過了嗎?印象怎麼樣?”
謝:“怎麼說呢?咱們區很富,產糧不少,有技術設備,有花園。說句實在話,打了幾年仗,農村落後了,就拿我們烏溪村來說,為什麼沒有電影院、無線電,沒有文化宮?也都該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