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
讀研究生時,有一次做中國當代文學論文。我選擇了“論中國當代青年女作家的構成”一題。
之所以選這個題,主要是因為懶。因我那時正兼做一個幾千人工廠的衛生所所長,邊工作邊讀書,若不堪言。手邊恰有一部北京社會科學院編的“中國當代青年女作家評傳”,收入1949年以後出生的當今文壇上創作活躍的女作家共三十名,洋洋灑灑六十萬字。因本人也在被選之列,知道他們編選的過程十分嚴謹,資料也翔實。我想不妨借用人家這匹好綢緞,製一件成品。既可省力,也可沾光。
材料不整不知道,一整嚇一跳。女作家裏那麼多名門貴胄之後,幾乎均受過高等教育,從事專業寫作前的職業多為醫生、編輯、教師……幾乎是女人在我國社會現階段所能謀得的最好的飯碗。
最明顯的共性是:她們都是城裏人。
都是城裏人並非貶意。但對於現時中國的人口來說,女作家這個群體的構成,顯得單一而偏頗。
看看文壇上活躍的男作家。那麼多人是頂著一頭高粱花子從青紗帳裏殺出來,多氣派,多豪邁!
文學是一條荊棘叢生的險路,猛士更宜於遠行。況且童年經驗,是作家一生汲之不盡的寫作源泉。清一色城裏生人的女作家們,個人經曆是否過於趨同?
在那篇論文裏做了怎樣的結論,已經淡忘。似乎還得了很高的分數。但對女作家群體的這種遺憾,常留在心間。總希望在這支隊伍裏尋覓泥土芬芳的麵孔。
當我讀到金萍這些優美真摯的散文時,我看到一個新鮮而蓬勃的身影從大地走來。
金萍沒有顯赫的家世,她的祖父是一位酷愛花鼓燈的農人。金萍在農村長大,她有的隻是聰慧敏銳的天資,勤奮好學的品行,爭強好勝的個性……因了她的“有”和“沒有”,她注定要遭受更多的磨難,攀涉更為曲折的山川。因為家族勢力的不和,她沒能進入夢寐以求的學府。因為一紙農村戶口,她失去了驗上女兵的資格。因為父親的所謂問題,她一次又一次被打入“另冊”……一個天分頗高的農村少女的夢想,在現實的花崗岩上碰得粉碎。她從地上將這些碎片拾起,重新拚起理想的大廈,一步步迫近輝煌的成功。
金萍的散文寫了她的祖父祖母、鄉親同事女友文友、丈夫孩子……都是一些小人物,卻有無盡的親情流淌其中,讓人感到略帶悲涼的溫馨。金萍也寫了她的童年她的經曆,她的苦惱和她的幸福,我們會在那略帶幽默的語言中,看到一顆真誠而坦率的心在怦怦跳動。
金萍的散文不拘一格,自由瀟灑地寫來,毫不做作,字裏行間充溢著真性情。散文貴在真切優美,金萍是深得其昧的。
如果要說不足,我以為金萍所寫的遊記類文章略顯單薄,可能是因為寫作時間較早,她那時的閱曆尚不夠豐富。如果你單是見了一座山就寫這座山,和你見過十座山百座山之後再來寫,筆下的力度是不同的。當然,這是會隨著歲月磨礪與旅途的奔波,漸漸豐滿起來。
金萍的散文,宜在寒冷的冬天的晚上,沏一杯茶來讀,有融融的暖意湧上心頭。仿佛看到字裏行間站著一個憨厚、樸實而又靈慧的金萍,在說:我是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