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談溫詞中意象的運用(1 / 2)

李國峰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被稱為意境。意境是一首詩或一句詩所造成的境界,而構成詩歌意境的細小的,具體的單位,人們則稱之為“意象”。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築,意象就是構成這一建築的磚石。意象賴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詩(或詞)的意象和與之相適應的詞藻都具有個性特點,可以體現詩人(或詞人)的風格,一個詩人(或詞人)有沒有獨特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決於是否建立他個人的意象群。李白飄逸不群的風格與他詩中的大鵬、黃河、明月、劍、俠,以及許多想象,誇張的意象是分不開的。杜甫深沉憂鬱的風格同他詩中一係列帶有濃厚憂鬱色彩的意象,如病橘、枯楠、瘦馬等是分不開的。

溫庭筠是詞之為體的奠基者。從他開始,詞才獨立於詩之外,成為一種新的體裁;並在傳統的詩境之外,開辟了新的詞境,從而豐富了中國詩歌的藝術。這篇文章我想從意象的形成、組合等方麵作一探討,以對溫庭筠詞的藝術作進一步的了解。

一、溫詞的意象群

溫庭筠是晚唐一位詩人,生活放蕩,薄行無檢幅,“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豔之詞”(《舊唐書》),日常出沒於青樓楚館之中。因而,其詞以描寫婦女生活為主,開晚唐禾農豔詞風之先河。自此時,其詞筆也轉向了人的內心世界,向內心的深秘之處努力挖掘,從而走上了一條狹而細的道路,追求一種幽而微的意境。

他的詞既然以描寫婦女為主,那麼,婦女的容貌和以婦女為中心的各種裝飾、擺設以及以婦女的生活環境則是溫詞經常采用的物象,因而色彩斑斕、禾農豔綺靡。如溫詞中寫“眉”12次,有以山喻眉的,如“眉黛遠山綠”;有以柳喻眉的如“楊柳墮新眉”。寫“鬢”8次,如“鬢雲殘”、“鬢如蟬”。寫“釵”6次,寫“鈿”6次,寫“屏”7次。“鳳凰”作為愛情的象征,常常是成雙成對的,出現10次之多。溫詞還喜歡寫“玉”如“玉釵”、“玉鉤”、“玉爐”等,共19次之多。

溫詞中雖然使用了一係列色彩十分濃麗、華豔的意象群,但與詞的內容卻很諧調。他善於將許多色彩、景致、物件放在一起,使它們組織配合,形成一個美麗、和諧和畫麵,給人以美感。即所謂“蹙金結繡,而無痕跡”。

再如《菩薩蠻》兩首: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麵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其一)

水精簾裏頗黎枕,暖香惹楚鴛鴦錦。

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其二)

各不相同的意象和詞藻體現出各不相同的風格。“小山”、“金明滅”、“香腮雪”、“蛾眉”、“水精簾”、“頗黎枕”、“暖香”、“鴛鴦錦”、“煙柳”、“殘月”等等這一係列意象,是溫詞不同於他人的獨具特點的意象群,因而使溫詞具有裝潢美、圖案美、裝飾美。這是一種純美,他以名物、色澤、聲音,喚起人的純美之感,而不必以理性的角度來要求它在文理上通順、意義上的明達。而他這種以金碧華麗的色澤、抑揚長短的音節,喚起人之美感,而不必有深意者,此正純美之作,而且在欣賞過程中,不受任何意義所局限,因而聯想最自由、最豐富。

二、溫詞中的意象組合

在詩人的構思過程中,意象浮現於詩人的腦海裏,由模糊漸漸趨向明晰,由飄忽漸漸定型,同時借助詞藻固定下來。而讀者在欣賞詩歌的時候,則運用自己的藝術聯想和想象,把這些詞藻還原為一個個生動的意象,進而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溫詞中的意象往往是跳躍的,意象之間的脈絡隱伏著,有時看來似乎堆垛晦澀,但仔細玩索,便覺幽情遠韻,餘味豐腴。

袁行沛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一文中就意象組合提出了兩種方法:

比興就是運用藝術聯想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象連接在一起的一種詩歌技巧。對偶可以把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意象組合在一起,讓人看了這一麵,習慣地再去看另一麵。

這兩種方法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運用較廣泛。如“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詩經?衛風?伯兮》)

可見,用比興來組合意象,是以一個意象為主,另外的意象為輔,這樣連接起來的意象之間的脈絡有的或明或暗,總有內在的聯係,有的意象間甚至沒有內在的脈絡可尋。用對偶連接起來的意象之間雖有跳躍,但欣賞者心理上並不感到突兀,隻覺得是自然順暢的過渡。

下麵讓我們來看看溫詞中是如何運用比興和對偶來組合意象的。如《菩薩蠻》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