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0章 腳踏實地,低調做人(2 / 2)

在以後的數十年裏,印度人民在甘地的帶領下,一共發動了四次大規模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雖然當時的每次運動都未能完全實現甘地的目的,但是從長遠來看,這四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印度的獨立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動搖了英國殖民統治的基礎,喚醒了在英國政府高壓殖民政策下逆來順受了幾百年的印度人民的反抗精神,把整個印度人民發動起來同殖民者抗爭,並迫使英國政府在1947年8月15日同意印度獨立,徹底結束了印度數百年來作為大英帝國殖民地的屈辱曆史。

甘地曾經這樣說過:“英國人妄圖迫使我們與他們真刀真槍地較量,我們決不能這樣做,因為他們手裏有武器而我們卻沒有。但是,我們也能擊敗他們,唯一辦法是把與英國人的決鬥引到我們有武器而他們沒有武器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戰場。麵對英國的極端統治,印度國內彌漫著恐懼的氣息,這個時候甘地鎮靜而堅決地站出來了,他領導的不合作運動鼓舞人們毫無畏懼地堅持真理。於是,人民肩頭上的一層恐懼的黑幕就這樣突然地揭掉了。

在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鼓舞下,印度人民完全被發動起來了,上到政府官員,下到不可接觸的低層“賤民”;從年紀較大的老人到中青年甚至幼小的孩子;從男人到一直受奴役受壓迫的婦女,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從各個領域一齊向殖民當局宣布開戰。

這樣一隻強大而團結的非暴力不合作的大軍。令英國殖民政府無可奈何。尤其對於這股力量的領袖甘地,殖民統治者心裏更是矛盾重重:因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帶動了印度人民,動搖了他們的殖民統治基礎;一失去甘地,印度人民會脫離非暴力鬥爭的軌道而走上暴力反抗的道路。

最終,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有了結果,迫於戰後世界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運動浪潮,英國政府不得不派出一位年輕有為的勳爵前往印度處理印度獨立的有關事宜。這位勳爵同甘地以及印度其他幾位宗教領袖經過幾輪較量之後,終於在1947年6月向全世界宣布:“1947年8月15日,將正式宣布印度獨立。”

1947年8月15日,在這個曆史性的夜晚,印度獨立了,印度人民正式脫去了曆史的枷鎖,而甘地,這位領導印度人民走向獨立的領袖,隻是平靜地和他的同伴們住在新德裏貞利亞加塔大街一座寓所裏,一如既往地躺在鋪在地上的一塊椰樹葉編成的席子上,當午夜12點的鍾聲敲響,當印度終於真正得到自由和獨立的時刻,他正在沉睡。甘地,這位印度人民的偉大領袖,便是以這種極其平凡的方式迎接他奮鬥了幾十年的民族獨立的勝利。

作為一位出色的政治領袖,甘地被認為是印度曆史上的一個奇跡,也是人類曆史上一個特殊的典範。他做人低調,不事張揚,沒有個人野心,他從來不去爭奪國家的權力,盡管他有十足的把握獲得這些權力。恰恰相反,他不僅辭去了黨的領袖職務,而且拒不到政府任職,這有別於很多政治領袖。

甘地的偉大人格幾乎舉世公認,他的道德修養堪稱楷模,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雄”,成為人們的表率。甘地待人謙恭誠實光明磊落,不分貴賤善惡一視同仁,沒有種族歧視和宗教偏見,雖然他是一名虔誠的印度教徒,但對於穆斯林猶太教的經典也能兼收並蓄運用自如。他用自身的切實行動喚醒了整個印度的人民,他關心下層人民疾苦,善於體察民情,他一直和低層人民一起生活;甘地生活清苦,安貧樂道;他尊重女性,提倡人的精神完善和社會和諧,這對於印度歧視婦女男尊女卑的不良傳統是個挑戰。

正因為如此,甘地這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東方人贏得了世界上不同民族信仰和階級的人的敬仰和愛戴。盡管他去世已將近半個世紀,但是他為人類留下的那些東西仍然值得後人回味思索,也沒有人敢忽視他,他是民族獨立和自由的象征。

和印度被殖民統治了幾百年的人們一樣,甘地生來就是在一個沒有民族尊嚴的殖民地國家裏成長,但他擁有長遠的目光,切實的想法和堅持不懈的努力,這一點即使在甘地成為民族精神領袖以後,依舊沒有絲毫改變,最終這也使得甘地帶領印度民族獲得了獨立,成為一個偉人。

甘願處低,是一種境界一種修養。耐得住低就,才可以實現厚積薄發的衝力,才可以達到贏得人生成就事業的最高點;擁有處低瞻高的胸襟,才可以更好地展現登高望遠的風度與氣魄。

腳踏實地做人做事,不要誇誇其談,不管身處何種位置都要有長遠的理想並為之奮鬥。能處低,表達的是心態,顯示的是智慧;能瞻高,體現的是勇氣,反映的是理想。如同海豚,隻有潛得越低,才能跳得越高,看得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