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數的職業經理人都知道管理當中有一個“彼利”原理,即大部分的職業經理人會逐步升遷到自己不勝任的一個位置上。中國發展迅速,企業更是以爆炸的速度成長,因此會有巨人、嬰兒一說。企業的高速發展為一批職業經理人提供了舞台,但同時也導致了中國職業經理人的太空病(主要病症為缺鈣),職銜所要求的真正職業素養與實際能力反差很大,一旦企業走向成熟或競爭升級,這批職業經理人要麼被企業淘汰,要麼被空降兵取代;去其他企業屈就又有麵子問題,於是憑借自己以前的經驗和收入積蓄做起生意來,美其名曰:“創業”。這種“創業”更像是蹦極時被人一腳踹翻,大部分在翻墜過程中體驗更多的是恐懼和元奈,惟一可以保命的是那根彈來彈去的皮筋,所以這種形式的“創業”還不如說是“謀生”。
與“彼利”原理相對的是一群在透明天花板下的職業經理人,他們有能力、有夢想、渴望在天空中飛翔,而現時中國企業的狀態一如中國職業經理人一樣處於幼稚期。對企業的遠景規劃、對人力資源是企業最重要的財富的認知、在產權體製下對職業經理人的安排都不盡如人意。於是這群在透明天花板下的職業經理人的創業衝動是極其強烈麵主動的。中山的怡華現象可以說就是一個很好的寫照:從段永平到楊明貴,從萬信複讀機到藍火隨身e,一撥撥的職業經理人離開怡華、離開小霸王(怡華集團的子公司)出來創業。所以有人說怡華是珠三解老板的黃埔軍校,並不為過,這與那些被動求生的職業經理人有很大的不同。
主動創業中一個決定性驅動因素就是夢想。對自己的未來有沒有夢想,對自己的事業有沒有夢想,是創業是否成功的重要保障。有夢想,就會有衝動、有激情、有感召力、有意誌力,處於這樣一種狀態下的職業經理人心中已經悄悄植入了作為一個企業家所發備的性格素質。
劉成對記者說:“如果職業經理人僅僅因為一個賺錢的機會就撲上去,我認為,往好聽了說是做生意,其實質就投機,但絕不是創業。沒有夢想的創業無法遠行。”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最適合做夢的地方,中國的企業也是最擅長做夢的企業,但現實是中國企業普遍缺乏戰略思維,中國職業經理人更多地是處理策略性問題,而戰略性思考的訓練普遍缺乏,而眾多的中層經理,更是由於在企業所處的層麵限製鮮能有戰略思考的主動性,往往認為這是老板的事情,可一旦自己創業,首先就是麵臨自己的生存發展戰略如何設計的課題。當職業經理人尋求資本嫁接時,沒有戰略性的勾劃是不會利到資本的青睞的。因此,如果知本到資本的跳躍是職業經理人創業的發備條件,那麼具備創業夢想的戰略思考則是職業經理人創業的充分條件。
別拿泡沫當資源
職業經理人運營和掌握著公司的資源,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企業取利的成就都是自己一手幹出來的,離開了企業自己了照樣能幹出來,於是在移情效應下,自我無限膨脹,覺得可以無往而不利,創業的衝動油然而生。這相當可怕。你之所以成為“打工皇帝”是因為企業給了你這個機會和舞台,離開了這個平台你可能什麼都不是。所以開始做創業夢時,要仔細掂量一下自己的份量,把自己身上的泡沫先吹幹。
職業經理人掌握著權力,因此就會有經銷商、廣告商、供應商等等這商、那商天天圍著你轉,眾星攢月,溢美之詞不絕於耳。很多經理人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在商業社會裏起決定作用的首先是商業利益,一旦你脫離了原先提供商業利益的母體,這種所謂的資源食物鏈還能否一如既往地表示忠誠值得懷疑。如果加上這個職業經理人不懂做人、以為大權在握,可以飛揚跋扈,大家礙於利益,曲意逢迎,一旦你失去了權力,很有可能是門前冷落車馬稀。
所以職業經理人在創業前進行資源整合時,一定要先考慮清楚哪些資源是泡沫化的,同時,無論是否準備創業,先學會做人永遠是硬道理。即便是做人一流,如果你的創業計劃中對既往資源的整合不能以利益為前提,同樣缺乏保障,這樣的事在劉成身邊發生過不止一起兩起。
對於職業經理人而言,創業是他們經常在早晨起來對鏡刷牙時的一閃念。應當承認,職業經理人的內心並不是像外人所想象的那新陽光燦爛。他們的生活好比是一隻找米的老鼠掉進了盛滿大米的米缸,現實的美好和夢想的遠去,使他們幸福又痛苦。
中國的進步可能不會利益於中國職業經理人的創業實踐,同樣更會利益於中國職業經理人執著於自己的職業生涯。
創業是職業經理人對自己生命意義的一次重新書寫,想念大家有能力展開雙翅,選擇飛翔!即或是自由落體了,也希望能像精衛填海的石子——淒美而壯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