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冠心病患者的飲食原則有哪些(1 / 2)

過去經常這樣說,要想預防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必須講究衛生,謹防病從口人。現在要想更好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也必須把好“病從口人”這一關。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不合理的膳食結構與“現代病”的發生密切相關。據大規模的人群調查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結構和繼發性載脂蛋白異常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

大量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表明,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及吸煙是冠心病的三大危險因素。這三大危險因素中前兩項與飲食有關。在我國,人們忽視或缺少有關飲食與冠心病方麵的知識,對於膳食結構的不合理、吸煙等易患因素認識不清,以至冠心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因此,調整合理的膳食結構,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措施。2000多年前,我國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在素問篇就提出了“藥毒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飲食原則。合理地調整膳食,對防治冠心病至關重要。以下是防治冠心病的合理膳食原則。

(1)控製總熱量

控製攝入的總熱量。飲食攝入總熱量過多,超過人體的消耗,必然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於體內,形成肥胖。而肥胖者合並冠心病較正常體重者多。因此,維持熱量平衡,防止肥胖,使體重達到並維持在理想範圍內,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環節之一。標準體重最粗略的測算公式是:身高(厘米)一105一千克。比如:一身高160厘米者,其標準體重應該是:160--105-55千克。如果超重(標準體重±5千克為正常),應進一步限製總熱量,或適當增加體力活動。中國營養學會曾提出全國平均膳食熱量,每天每人10156焦耳(2400千卡),冠心病人則應控製在8370焦(2000千卡左右)。一般主食每天350~400克,最多不要超過500克。

(2)控製脂肪與膽固醇攝入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含飽和脂肪酸多和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肉、動物油、高脂奶品及蛋黃、動物腦、肝、腎、魚子、蟹黃等食品攝入增加,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攝入過量,而飽和脂肪酸又可促進體內膽固醇合成,它是導致高血脂的主要膳食因素,高血脂是冠心病的,主要誘因之一。

據有關資料報道,高脂肪食物不僅造成肥胖,容易引發冠心病、而且還會造成骨質疏鬆。因此,可以認為,降低膽固醇、減少高脂肪食品對心髒病和骨質疏鬆是絕對有益無害的。然而,過分強調低脂飲食對冠心病也不利。一些冠心病病人認為飲食要低脂肪、低膽固醇,因此不敢吃肉類和雞蛋、牛奶,甚至連植物油也很少吃,以致身體日漸消瘦。由此造成人的血紅蛋白很低,供應心肌的冠狀動脈血液帶氧量減少,引起心肌缺血。在這種狀態下,隻有靠加快血液循環來補償。加大血液循環自然會加大心髒的工作量,由此形成惡性循環。重度貧血對心髒健康的人也可導致貧血性心髒病,對於冠心病病人危害更大。因此,冠心病病人過分強調低脂肪、低膽固醇飲食,是不正確的。

(3)合理選擇優質蛋白質

魚類和大豆蛋白質均屬優質蛋白質,且魚類含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較低,並含有一定量具有降血脂作用的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有防止粥樣硬化作用,故不必嚴格限製;大豆富含磷脂和植物固醇,可減少膽固醇在體內合成並得以轉運及排出。兩者為冠心病防治中較佳的優質蛋白質食物。攝入蛋白質的適宜比例為:蛋白質占總熱量的12%左右,其中優質蛋白質占40%~50%。優質蛋白質中動物性蛋白質和植物性蛋白質各占一半。

(4)采用複合糖類,控製單糖和雙糖的攝入

糖類主要來源應以米、麵、雜糧等含澱粉類食物為主。每天糖類的攝入應限製在150~200克,折合粳米200~250克,應盡量少食純糖食物及其製品。因為葡萄糖、蔗糖轉化為脂肪的速度快,可成為血脂的來源。

(5)增加飲食中纖維素的含量

由於纖維不能被人類胃腸道的酶所消化,不提供熱量,再加上纖維有保留水分的作用,使纖維在胃腸道中所占體積增加,熱量密度相對減低,總熱量因而減少。纖維素也能使胃排空時間延長,小腸蠕動增加,使食物在小腸中停留時間縮短,從而使熱量吸收減少。由於有些水溶性纖維素和木質素能與膽固醇結合,能使膽固醇的排出增加。纖維素還能與膽汁鹽結合,一方麵使脂肪和膽固醇吸收減少,另一方麵使膽汁鹽的腸肝循環減弱,使體內由膽固醇合成膽汁的活動加強,血脂及血清膽固醇水平因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