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年“說”世界
各國如何對待孩子的情感宣泄--打架
其實除了大人的情緒,孩子之間的糾紛、情緒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成長過程中,打架是很多孩子都不可避免的事情,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世界各國的父母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要知道,孩子的不良情緒和處理方式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稍有不慎,就會埋下不良的伏筆,對他的社交和情感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在中國,一般來說,欺負人是不對的,是霸道的表現,一定會受到譴責。在瑞典,孩子如果受了欺負,父母不可以去找老師或者對方孩子的父母。他們覺得,孩子受欺負,是無能、懦弱的表現。而對於孩子之間的這種“遊戲”,老師是不會幹涉的,他們管這種做法叫鼓勵競爭,贏的人可以體會到實力帶來的優勢和樂趣;輸的人則會加倍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在德國,主張寬容待人,認為報複並不能解決問題。一般來說,他們會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與此同時,還很注重反麵教育的作用。在學校裏,校方非常反感恃強欺弱的“小霸王”,這些人一旦被記過兩次,還不悔改,校方會果斷開除,接著,就會有不良少年管教部門接手,對他進行調教。雖然德國武器製造非常精良,聞名於世,但是他們卻非常反對玩具商開發高科技暴力玩具,也絕不支持孩子玩槍、炮、坦克等玩具。在美國,爸爸一般會明確告訴孩子:“如果你受到欺負,爸爸會和你保持統一戰線。”在這一點上,爸爸比媽媽更能讓孩子感覺到自信。美國的父母從小就鼓勵孩子,要對老師、家庭成員敞開心扉。他們覺得,隻要不遮掩問題,能擺明說,就有機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法國,主張“自然後果法”,這是法國的教育學家盧梭提出的,指孩子有過失行為時,不要去限製孩子的自由,而是讓過失的後果去約束他們的行為,讓他們明白事情的危害,以後不再重犯。據說,這個方法比說教和斥責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節目中,在場的各位進行了一場小遊戲,揭開TK11的“假麵具”,讓大家說出他們中間最愛發火的那個人。排名第三的是來自美國的活潑大男孩孟天。他是一個耐不住寂寞的精靈,無法忍受一切空虛、乏味。加拿大的詹姆斯投了他的票,他說,每次開會,隻要超過原定時間三分鍾,孟天就會頻繁地看表,然後不停地問:“我們結束了嗎?到下一個話題了嗎?會給加班工資嗎?我們已經過了十分鍾時間了。”不但如此,他每次和別人說話,都會諷刺別人說話的方式,不出聲,隻做表情的模仿。
孟天說,他覺得這樣很好玩,可以調節氣氛,不算發脾氣,如果要算,也是可愛地發脾氣。排名第二的是哥斯達黎加的穆雷,他時而熱情,時而冷酷,但亙古不變的是他那張撲克臉,讓你永遠捉摸不透他的情緒。如果他慢慢地閉上深邃的眼睛,你會感覺到野獸的怒氣即將爆發。俄羅斯的大衛說,如果身邊有一個人總是為一點小事發脾氣,就會覺得很不舒服。這時,看到穆雷眼神中透露出來的殺氣,大衛立即解釋說,他隻是說如果大家中間存在這麼一個人的話,不是針對他的。投穆雷票的澳大利亞的安龍說,他很善於觀察,穆雷常常會有一些小動作,例如,如果他笑時露出了上排牙齒,就說明他不高興,生氣了。旁邊有人附和道:“確實如此。”加拿大的詹姆斯補充說,惡作劇是一定不能跟穆雷玩的。英國的布萊爾立即接著講話,有一次在酒店,他們把穆雷的床墊給翻過來,惡搞他。穆雷進門看到滿屋的衛生紙,床墊也被立起來,就滿眼怒火,其他人嚇得趕緊把所有東西還原,穆雷也就沒再發脾氣了。穆雷辯解道,自己是一位老師,平常會遇到各種各樣讓人心煩的小事,但他必須忍,所以他覺得和朋友在一起時,就沒有必要那麼做作了,應該展現最真實、最自然的一麵,不然就活得太虛偽、太累了。季軍和亞軍講完了,冠軍是誰呢?他笑起來就像一個墜落人間的天使;他任何一次皺眉,都牽動著無數少女的心;他會傻傻地賣萌;他還常常羞答答地說,挺好的--他就是不停地在惡魔和小公主模式之間切換的德國人吳雨翔。指證人安龍說,他經常對一件事說:嗯,可以的,可以的。有時他說:“你為什麼要這樣?我覺得這樣不對!”他會挺生氣,甚至氣得發抖,然後轉過身去,深呼吸或者扔個什麼東西,等他再轉過來時,態度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滿麵笑容地說:“挺好的,挺好的。”普雅講道,他曾和吳雨翔一起去旅遊過,有一天,他就大概發了二十幾次火,簡直就是一個孩子。例如,他們一起點咖啡,服務員沒有聽懂他們的話,他就會發脾氣;更有甚者,有一個小女生說,哇,這個老外好帥!他一下子就爆發了,問那個孩子為什麼叫他老外。他覺得這對他非常不尊重。就這一點,大家一致覺得,叫“外國朋友”會比較妥當,“老外”這種稱呼確實需要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