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九年(1859年)臘月,翰林院侍讀學士潘祖蔭向鹹豐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其中說:“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也。”他的這兩句話,讓左宗堂的名字一夜傳遍全國,自此,左師爺牛大發了。駱秉章統領的有位總兵名叫樊燮,自恃立有戰功見左師爺不拜。左師爺十分惱怒,喝道:“武官見我都要請安,你為何不拜?”樊總兵答道:“武官雖微,但我也是朝廷二品大員,為何要拜一個未仕的舉人?”左師爺聞言大怒,破口大罵:“滾出去!”事後,左師爺逼著駱秉章參了樊總兵一本,讓這位“有眼不識泰山”的總兵卷了鋪蓋。
做官要有“學曆”,中了秀才後再考舉人,中了舉人,才有更大的機會向上發展。但對於做官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中進士,由進士而翰林,就可以走進朝堂。再者說,也隻有“進士”一類“高等學曆”,死後才有可能得到皇家給予的諡號。
左宗棠的“學曆”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參加在省城長沙舉行的鄉試,因“搜遺”中第成為“舉人”的。但此後的幾年中,他三次赴京會試,均不及第。故此,“舉人”的學曆絕對是左宗棠的一塊心病,他一心想要弄個名正言順的“進士”。
光緒元年(1875年)五月,左宗棠以欽差大臣身份奉命督辦新疆軍務。這位左大人一直為自己的“舉人學曆”耿耿於懷,他想的最多的是,自己的身份僅是舉人,再有功勞按例也不能入閣,死後也得不到追封,自己建立再高的豐功偉業也不能光宗耀祖,這哪對得住祖宗啊。於是,在軍情緊急時刻,這位十分有性格的左大人自恃蓋世功業,上奏清廷,要求解除軍務,回京參加會試。當時,西北正處於關鍵時刻,左宗棠此時要求更易主帥,對於清廷來說,這簡直是“大廈將傾”。朝廷看出來左宗棠的真實用意,趕緊遂了人家的夙願,破例賜他一個進士,並授予翰林院檢討職務。
左宗棠由此得到了絕對的“高等學曆”,精神大振所向披靡,接連攻克塔城、伊犁、新疆,收複六分之一的國土,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自己也進入了中國曆史上民族英雄的序列。這件事,無論誰來說,從哪個方麵來說,這左大人采用這種方法來得到這個“高等學曆”,真有些不仗義。
光緒十一年(1885年)七月二十七日清晨,七十四歲的左宗棠在福州欽差行轅任上去世。追贈為太傅,諡“文襄”,賞治喪銀三千兩。左宗棠可以微笑著滿意地長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