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采用西式裝備和操練方式;最早上奏折倡修鐵路;最早在一省範圍內推行全麵改革並取得成效;最早獨立的郵政局,最早的一條實際營運的鐵路;最早的經濟特區計劃--基隆煤礦承辦章程。
他在台灣進行了廣泛而大膽的改革。改革涉及軍事、行政、經濟、生產、交通、教育、文化各個領域,範圍相當廣泛。多數都卓有成效。台灣的麵貌煥然一新,推進台灣的近代化進程,劉銘傳實為台灣近代化的先驅,此言不假。
劉銘傳的眼光不僅僅盯在台灣上,他還希望“以一島基國之富強”,以台灣“一隅之設施為全國之範”。從這點可以看出看,他絕對是有積極進步傾向的人。
然而,劉銘傳的改革是在當時已經腐爛透頂的清政府支配下進行的。在他推行改革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基隆煤礦經營問題上,由於觸犯了舊勢力的原有利益,使他遇到了來自各方麵的種種阻力。不少人對他進行掣肘、攻擊與誣蔑。光緒十七年六月(1891年),他不得不告病辭官而去。繼任的台灣巡撫邵友濂眼光短淺,思想僵化,盡廢劉銘傳新政,清代所實行的惟一有計劃、有成效的改革就此夭折。
劉銘傳作為戰略家、軍事家,在台灣成功推行了改革,被譽為台灣近代化之父、工業化先驅者。他是清末洋務運動中具有革新思想、時代眼光和實幹精神的傑出代表人物。
“倡淮旅,練洋操,議鐵路,建台省,實創中國未有之奇。”這樣的讚譽對劉銘傳來說,不為過。劉銘傳是近代中國倡議建鐵路的第一人,他的遠見卓識被載入了史冊。為紀念他的不朽業績,台北的銘傳大學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劉銘傳在台灣婦孺皆知,“他是保衛、建設台灣的大功臣,台灣人民對他有很深的感情。”台灣人民這樣說。
劉銘傳二次隱居後,仍時時牽掛國防大事。光緒二十年(1894年),日本侵略軍挑起了中日戰爭。劉銘傳向朝廷上書奏戰守之策。亟盼清廷能夠重新起用他,但未能如願。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簽定,將台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這不啻給劉銘傳當頭一棒,他憂思鬱結,舊病複發。11月下旬,台灣軍民抗日失敗,日本侵略軍占領台灣全部土地。消息傳來,劉銘傳頓時昏厥過去。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1月,劉銘傳去世。朝廷追封他為太子太保,諡壯肅,準建專祠。
作為一名有愛國之心的沙場老將,最令他抱恨終生的是:自己抱病之身不能縱身疆場,衝鋒陷陣;而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嘔心瀝血經營多年的寶島,被拱手割讓。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這是一種剜心之痛。有句話叫死不瞑目,相信劉銘傳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