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的林業地區劃分(1 / 3)

為了合理地、全麵地發展中國的林業事業,國家製定的全國林業區劃方案,按照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把中國的森林劃分為50個林區。並按照大的地形區域、氣候區域和森林植被類型等因素,又將50個林區進一步劃分為七大林業地區,作為科學經營森林的總布局。各林區和各林業地區都有著與相鄰地區不同的林業發展方向和發展措施。

這七大林業地區是:(1)東北用材、防護林地區;(2)蒙新防護林地區;(3)黃土高原防護林地區,(4)華北防護、用材林地區;(5)西南高山峽穀防護,用材林地區;(6)南方用材、經濟林地區;(7)華南熱帶林保護地區。從現階段情況來看,在這七大林業地區中,構成中國森林的主體及在今後發展上有重要作用的,主要為1、3、4、5、6、7六個林業地區。下麵僅就這6個林業地區的森林資源,開發利用及今後發展方向等,分別加以介紹。

(一)東北用材、防護林地區

東北用材、防護林地區位於我國的東北部,是中國森林資源最豐富的林區。近百年來,就以盛產紅鬆和硬闊葉水曲柳、黃波羅、胡桃楸等優良木材而聞名國內外,曾一度成為沙俄,日本帝國主義和其他帝國主義者掠奪的對象。新中國成立以來,本林區一直是中國最大的木材生產基地,木材年產量占全國年產木材的1/2。

本地區的森林,不僅發揮著為國計民生提供木材的生產基地的作用,同樣重要的是作為東北地區生態係統的主體,對維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如蓄水、保土、調節小氣候等等,都發揮著效益,是整個東北地區的天然屏障。

東北林業地區的地理範圍是,北起黑龍江,南抵遼東半島,縱跨緯度14°,南北長1500餘公裏;東至烏蘇裏江,西接蒙古國,橫跨經度19°40′,東西寬約1400公裏。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的全部,遼寧省的大部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興安盟、哲裏木盟以及昭烏達盟的大部。總麵積近12000萬公頃,全地區共有7個林區,即大興安嶺北部用材林區,呼倫貝爾草原護牧林區,鬆遼平原農田防護林區,小興安嶺用材林區,三江平原農田防護林區,大興安嶺南部防護、用材林區,長白山水源、用材林區。其中有一個以牧業為主、兩個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的林區。所以,本地區農業、牧業均有相當基礎,也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肉類、毛皮生產基地。

本地區的植物組成以長白植物區係為主,另有西伯利亞、蒙古和華北植物區係成分。植被類型有森林、草原和沼澤植被。按水平地帶分布情況,從北向南有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從東到西為森林、草甸草原和草原。

東北林業地區的主要用材樹種有紅鬆、落葉鬆、雲杉、冷杉、樟子鬆、美人鬆、紅皮雲杉、胡桃楸、水曲柳、紫椴、黃波羅、樺木、山楊、榆類、櫟類、色木等。其中以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兩個林區的紅鬆最為著名。紅鬆林在世界上僅分布在亞洲東北部一帶,在中國境內僅限於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分布範圍南北長約900公裏,東西寬約500公裏。本地區的小興安嶺被稱為“紅鬆故鄉”。

本地區森林總麵積為3333萬多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0.5%,森林蓄積量為31.9億立方米。尚有大量宜於發展林業的荒山、荒地和沼澤地。本地區全麵綠化後,則是中國最大的和森林資源最雄厚的林業基地,必將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40多年來,這一林業地區已經建成了以伊春、牙克石、加格達奇、敦化等城鎮為中心的木材生產,加工和綜合利用基地,已為國家生產木材8億多立方米。建成了80多個林業企業局,林業職工近百萬人,林區總人口超過400萬,形成一個以林業生產為中心的林區社會。林區內鐵路,公路交通發達,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都有很大發展。林業生產機械化已達到較高水平,居全國首位。

在本地區的7個林區中,以大興安嶺北部用材林區、小興安嶺用材林區和長白山水源、用材林區最為主要。

1.大興安嶺北部用材林區

這個林區範圍包括黑龍江以南,洮兒河以北,呼倫貝爾草原和額爾古納河以東,小興安嶺和嫩江平原以西的廣大區域。由省區一級的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北部用材、防護林和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北部山地用材、水源林區組成。全區總麵積為2733萬多公頃。

本地區林業用地麵積為2266萬多公頃,占本區總麵積的82%。有林地麵積為1466萬多公頃,占林業用地麵積的65.3%,森林覆蓋率為53.6%,森林蓄積量為13.7億立方米,是中國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之一。

本區有林地中,用材林為1325萬公頃,蓄積量為113541萬立方米;防護林64萬公頃,蓄積量為5114萬立方米;經濟林近5萬公頃;薪炭林30萬公頃,蓄積量為1494萬立方米;特用林27萬多公頃,蓄積量為5314萬立方米。另有疏林220萬公頃,未鬱閉造林地100多萬畝,灌木林地13萬多公頃。

本林區的森林樹種比較單純,主要是興安落葉鬆,在森林蓄積量中,興安落葉鬆占總蓄積量的70%,其次為白樺、樟子鬆、櫟類、楊、柳等。

本林區成過熟林麵積占50%以上;蓄積量占67%。這些成過熟林多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林相稀疏,長勢微弱。如果從合理采伐利用來考慮,這個林區內的大部分成過熟林,都應該盡早采伐利用,再進行天然和人工更新,培育第二代森林。但是,這個林區開發較慢,林業局、場還未全麵鋪開,國家今後將大力加快本林區的開發建設,以生產更多的木材支援社會主義建設。

新中國成立後,本區西部從1951年起,東部從1959年起進行開發建設,現已初步形成了以牙克石和加格達奇為中心的木材生產基地。全區現已建成25個林業局,8個經營局和25個綜合利用,機械、電力、建築材料等工廠。已為國家生產了上億立方米的經濟用材,並以各種方式更新和人工造林120萬公頃;撫育幼林、中齡林46萬多公頃,生產了大量栲膠、纖維板;培育樟子鬆種子林基地30萬畝。林業企業已由開始時的單純生產原木,向全麵經營、綜合利用的方向發展。

根據本林區自然和社會條件以及森林資源的特點,今後林業發展的方向應是,堅持以營林為基礎的方針,在認真保護和合理利用好現有森林資源的同時,大搞采伐跡地更新和荒山造林,加強科學育林,最大限度地擴大森林麵積,將森林覆蓋率由現在的53.6%提高到70%以上。並且要不斷改善林分質量,提高林木生長量,把本林區建設成為更理想的林業基地,並在保護本地區的生態環境方麵發揮更大的作用,讓綠色的大興安嶺永遠成為中國北疆的明珠。

2.小興安嶺用材林區

本林區是東北的重要木材生產基地之一。它北起黑龍江,南抵鬆花江,東至三江平原,西北接大興安蛉,西瀕嫩江和大興安嶺隔江相望,西南以鬆嫩平原為鄰,包括愛輝、孫吳、遜克、嘉蔭、伊春等縣市的全部及嫩江、德都、北安、蘿北、鶴崗、湯源、依蘭(鬆花江以北)、綏棱、海倫、慶安、鐵力、巴彥、木蘭、通河等縣市的林區部分,總麵積為1200萬公頃,約占全國總土地麵積的1.3%。

本區有林地麵積為6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9.6%。其中,天然林為568萬多公頃,占95.6%。在天然林中,用材林麵積為544萬公頃,成過熟林267萬多公頃。已成林的人工林為27萬多公頃,占4%。經濟林30萬公頃,灌木林近8萬公頃。森林蓄積量為5.7億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積量為52474萬立方米,占92%。天然用材林蓄積量為49589萬立方米,成過熟林蓄積量為37078萬立方米。人工成林蓄積量為524萬立方米;疏林地蓄積量為2860萬立方米,散生木蓄積量為1000多萬立方米。

小興安嶺用材林區,是東北林業地區中森林資源最集中,開發建設較早的林區之一。這裏的森林資源,曆史上以紅鬆占優勢,並有水曲柳、胡桃楸、黃波羅等珍貴的闊葉樹種,因而以盛產珍貴用材聞名全國。但因開發的時間不同,區內各處的資源情況已經很不一樣。如本區西部的森林曆史上破壞較早,以紅鬆為主的原始森林已砍伐殆盡,而代之以闊葉樹種為主的次生林。樹種單純,蓄積量低,森林質量差。天然林麵積占全區的32.8%,蓄積量隻占全區的15.7%。本區東部的森林資源比較集中,尚有較多的珍貴紅鬆林和一些以保護紅鬆天然林為目的的自然保護區。如涼水自然保護區、豐林紅鬆母樹林自然保護區等。這一帶的森林生長良好,單位麵積蓄積量較高,森林麵積占全區的35%,蓄積量占全區的46.7%。本區西南部紅鬆林也已少見,現以珍貴的三大硬闊葉樹——水曲柳、黃波羅、胡桃楸為主。針葉樹次之,單位麵積蓄積量處於較高的水平。

本區森林各林齡組麵積分布不均,成熟林麵積占全區的一半,蓄積量卻占74.7%。針葉樹占總蓄積量的36%,闊葉樹占總蓄積量的64%。由於長期過量采伐,珍貴的三大硬闊葉樹蓄積量已大為減少,總計隻占成過熟林總蓄積量的2.1%,而且生長不良。出材率低的蒙古櫟林卻占了16.5%。由於幼、中齡林的麵積小,後備資源不足,難以維持森林的永續利用。全區森林綜合生長率為2.31%,低於全國的2.88%,用材林年生長量為1146萬立方米。

本區有林地麵積隻占全國的4.4%,蓄積量占全國的6%,而每年生產的原木卻占全國的1/7或1/8,新中國成立後一直是中國主要的木材生產基地。本區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即大力進行開發建設,早已建成以伊春為中心的現代化林業基地。先後建立了24個林業局、兩個實驗林場和88個獨立的國營林場。隨著林業生產的發展,成立了伊春林業科學院,帶嶺林業科學研究所等科研機構。整個林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衛生等事業都比較發達,是一個繁榮的林區社會。

40年來,本區向國家提供計劃內商品木材近3億立方米。到1978年,全區原木生產能力達到年產量六七百萬立方米。其中,伊春林區每年原木產量五六百萬立方米。在大搞木材生產的同時,還大力進行了森林更新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績,不少林業局人工更新的紅鬆、落葉鬆,已鬱閉成林。

在進行原木生產的同時,相繼建立了木材加工綜合利用,林產化學、機修、林業機械、電力等工業。伊春是本區的森林工業中心,其次尚有南岔、友好、鐵力等重點木材加工和林產化工等工業。全林區已由單一的原木生產,逐步向木材綜合利用方向發展。隨著木材綜合利用工業的發展,已為國家生產了大量鋸材、膠合板、纖維板、刨花板等多種林產品,提高了木材綜合利用率。如南岔水解廠綜合利用率為92%,友好木材綜合加工廠為90%。

本林區今後林業發展的方向,與大興安嶺北部用材林區基本相同,應是在保護好現有森林和基本維持目前木材生產水平的基礎上,限期完成全區跡地更新和荒山造林任務,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1%,做到全麵的科學營林,促進林木迅速生長,增加森林蓄積量。按照本區的自然條件,全麵恢複森林植被後,在科學營林的條件下,平均每畝蓄積量可達到10立方米,全區森林蓄積量可由現在的近5億立方米提高到10億立方米以上。到那時,本區作為國家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將為國計民生作出更大的貢獻。

3.長白山水源、用材林區

本林區位於東北林業地區的東部,西與小興安嶺,鬆遼平原交界,東南與俄羅斯、朝鮮為鄰,東北伸入三江平原,西南接連遼東半島。是一個呈東北-西南方向、貫通黑、吉、遼三省東部的長形地帶。由黑龍江省的長白山北部用材、防護林區,吉林省東部長白山用材、防護林區和遼寧省遼東山地水源、用材林區3個省級林區組成,總土地麵積為2466萬多公頃。

長白山林區同小興安嶺林區一樣,也是東北林業地區中森林資源相當豐富的重要林區之一。林業用地麵積為1733萬多公頃,占全區總麵積的68.1%。有林地麵積為1335萬公頃,占本區林業用地麵積的75.7%;森林覆蓋率為55.8%,森林蓄積量為12.7億多立方米。另有相當數量的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

本區森林資源以天然林為主,人工林麵積占有林地麵積的7.7%,蓄積量隻占總蓄積量的2%。天然林中以用材林為主,占全區森林總麵積的89.5%,蓄積量占94%。在用材林蓄積量中成過熟林蓄積量占61.9%。本區在東北各林區中自然條件最好,曆史上也是以盛產紅鬆材和珍貴的三大硬闊樹——水曲柳、胡桃楸、黃菠蘿名聞全國。但因近100多年來的大量采伐,這些優良用材樹種資源已大大減少,紅鬆等針葉樹總蓄積量僅占成過熟林蓄積量的23.9%;各種闊葉樹占76.1%。而在闊葉樹蓄積量中,珍貴的三大硬闊葉樹分別隻占4.1%、2.3%和1.0%。

在本區範圍內,有一大片被稱為北國奇觀的“地下森林”,是本區森林資源的一大特色。它位於黑龍江省的長白山北部寧安縣鏡泊湖自然保護區內的群山之中,海拔高約1000多米。據地質考察資料,在大約1萬年以前,這裏發生了強烈的火山噴發,事後,形成7個巨大的火山口,其中最大的一個火山口,直徑700多米,深200多米。這些火山口,經過漫長的歲月,逐漸生長起大片森林。在整個火山口範圍內(長20公裏、寬4公裏),有原始森林6萬多公頃,活立木蓄積量3000多萬立方米。森林中針葉樹種有紅鬆、魚鱗鬆、黃花鬆、冷杉等;闊葉樹種有紫椴、黃波羅、水曲柳,白樺等。由於火山口地勢陡陷,構成封閉的深穀,形成了遠較其周圍地方優越的自然環境,氣候溫和濕潤,蒸發量少,生長期長,樹木生長旺盛。加上穀底受光麵積小,在趨光作用的影響下,樹木高生長尤為突出,一般樹高在50米以上,最高的達100米以上,遠遠超過本地區地麵上的森林,堪稱北國奇觀。這片“地下森林”,已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對象。它同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中的白頭山天池一樣,吸引著國內外科學家和遊人,慕名前來參觀考察。

本林區內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保存著比較完整的濕潤溫帶山地生態係統。在長白山主峰,自下而上形成的森林植被帶較齊全,有針闊葉混交林帶、寒溫性針葉林帶、嶽樺林帶、高山灌叢和高山凍土帶等垂直自然景觀帶。這些垂直分布的自然帶,對於探索本地區生物的發生、發展及其自然演變規律,進行地理、氣候、土壤、動物、植物、地質和生態等科學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保護區內約有1300多種植物,其中紅鬆、長白落葉鬆、雲杉、冷杉、水曲柳、黃波羅、椴木等經濟用材樹種有80餘種。植物中的中藥材人參、黨參、貝母、黃芪、瑞香、北五味子等藥材約600餘種。

新中國成立後,本林區開發建設發展較快,已先後建立起33個林業局(尚待開發的林區隻有兩個局),另有4個以經營為主的局和一批木材加工、綜合利用企業。

本林區今後林業發展方向與采取的主要措施,與前述兩個林區基本相同。本區天然降水量大,水係多而影響範圍廣,因而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也最為明顯。今後,在大力發展用材林的同時,要擴大水源林麵積;實現“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目標。

(二)黃土高原防護林地區

黃土高原因地表被深厚的黃土層所覆蓋而聞名於世。本地區處在黃河中上遊,占有黃土高原的主要部分。西起青海日月山,東抵山西五台山、太行山、中條山西麓,北界甘肅景泰、寧夏同心、陝西長城沿線和內蒙古呼和浩特、集寧一線,南至秦嶺、中條山北麓。包括青海、寧夏、甘肅、陝西、內蒙古、山西等省區各一部分。總麵積為3666萬多公頃。

本地區是中國曆史上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森林資源經過長時期不合理開發利用,森林大部分被毀,自然條件惡化,水土流失嚴重。

本地區有林地麵積為200多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25%,另有灌木林866萬多公頃,兩者合計的覆蓋率也僅為8.7%。新中國成立40年來,人工造林保存麵積為67萬多公頃,占有林地麵積的28.9%,森林蓄積量為1億多立方米。平均每人占有林地隻有半畝多,占有木材蓄積量不足2立方米。由於森林過少,不僅生態環境惡化,而且群眾所需的燃料、木料奇缺。

本地區現有森林資源雖少,但有宜於發展林業的荒山荒地達733萬多公頃,可以進行植樹造林,把森林和灌木林覆蓋率提高到50%以上。大力進行造林,增加喬、灌,草覆蓋,最大限度地控製水土流失和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從根本上改變“四料”(燃料、木料、飼料、肥料)俱缺的困難,已成為黃土高原人民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迫切任務。國家已將黃土高原造林列為“三北”防護林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組織當地群眾大力進行造林。

本林業地區共包括3個林區,即黃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區、隴秦晉山地水源林區和汾渭平原農田防護林區。本地區的森林處於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但在海拔較高的呂梁山、六盤山及其他山地上部亦有以雲杉占優勢的寒溫性針葉林。由於長期反複墾殖,原生森林已經破壞殆盡。現在,僅青海東部山地,甘肅興隆山、馬銜山、子午嶺、寧夏六盤山,陝西喬山、黃隴山,山西呂梁山等處,尚保留有部分天然次生林。主要樹種有雲杉、華北落葉鬆、油鬆、華山鬆、白樺、山楊、櫟類、側柏、白皮鬆、鵝耳櫪、杜梨、大果榆等。下麵以黃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區和隴秦晉山地水源林區為例,略加補充說明。

1.黃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區

本林區位於華北西部,西北東部。大體上西自青海日月山以東,東到山西呂梁山東麓,北部邊緣從青海大板山經甘肅景泰、靖遠,寧夏同心,陝西長城沿線到內蒙古托克托、呼和浩特,集寧市,南部邊緣從青海貴德、循化,甘肅甘南高原北緣、小隴山,陝西“北山”到山西晉南盆地北界。包括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等省區的10個省級林區,即:隴中黃土丘陵水土保持、薪炭林區;隴東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區;晉西黃土丘陵防護林區;呂梁東側黃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區;青海東部黃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區;陝北黃土溝壑水土保持林區;渭北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農田防護林區;西海固黃土丘陵水土保持、薪炭林區;六盤山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林區和陰山丘陵南部水土保持林區。

本林區森林植被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域的晉陝黃土高原栽培植被鬆櫟類林區和溫帶草原區域的黃土高原中東部草原區。由於廣種薄收和濫墾濫牧的影響深重,天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植被覆蓋很差,僅在一些人煙稀少的土石山地殘存有零星的天然次生林,其餘多為人工栽培的林木。天然分布的樹種有雲杉、落葉鬆、白樺、山楊、遼東櫟、油鬆、側柏、杜鬆、白皮鬆、鵝耳櫪、杜梨、文冠果、懈樹、檞櫟、榛子、茶條槭、大果榆、胡桃楸、丁香、山杏等。人工栽培的樹木有楊、榆、柳、刺槐、泡桐、臭椿及蘋果、梨、棗、核桃、桑、花椒、桃、杏、李等。

本地區林業用地共有733萬多公頃,占土地總麵積的27.45%。其中,有林地為86萬多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26%。灌木林地為60多萬公頃。在有林地中,用材林為48萬公頃,占52.8%;另有相當數量的防護林、經濟林、薪炭林和特用林。在上述林地中,新中國成立後人工造林保存麵積為56萬多公頃,占62.6%。全區森林蓄積量為2200多萬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積量為1944.3萬立方米,平均每公頃蓄積量為21.49立方米。

現有森林中幼林和中齡林居多數,按林齡組劃分,幼齡林麵積占61.36%,蓄積量占27.15%;中齡林麵積占35%,蓄積量占60.8%,成熟林麵積占3.64%,蓄積量占12.05%。

此外,本地區還有農田防護林和四旁樹近4億株,蓄積量840多萬立方米。

新中國成立以來,本地區先後建立了一批國營林場和林業工作站等營林機構,積極開展了森林經營管理和造林工作。在不少地方取得了很大成績。如山西省右玉縣、吉縣和陝西省淳化縣,甘肅省康樂縣等,多年來積極進行造林,綠化了大量荒山和黃土梁、峁,一些實現綠化的地方,生態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水土流失減輕,土不下坡、水不出溝的理想開始實現;小氣候也開始得到調節,田間風速降低,濕度有所提高,糧食產量穩步上升。當地群眾開始嚐到林茂糧豐的甜頭。

本地區為黃河中遊水土流失的嚴重災區,為了最大限度地改變這裏的自然麵貌,今後發展林業的主要方向,必須以營造水土保持林為主,同時普遍推廣封山育林、育草,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增加森林覆蓋率。本區周圍群眾燒柴,用材都很欠缺,林業收益也不多。今後,要適當發展薪炭林、用材林和各種收益快的經濟林。繼續抓好農田防護林的營造和四旁綠化。最終達到水土保持林占60%以上,用材林占20%,薪炭林和經濟林各占10%左右,使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0%~50%。

2.隴秦晉山地水源林區

隴秦晉山地水源林區,為黃土高原中部的一個狹長的土石山地帶,也是一個天然次生林區。由山西呂梁山水源林區、陝西黃龍山、喬山水源林區和甘肅子午嶺水源林區3個省級林區所組成。

森林植被屬於落葉闊葉林地帶,是黃土高原森林植被保存較好的地區,天然植被覆蓋較好,但原生森林植被已經破壞,現存森林植被基本上為天然次生林,構成林分的優勢樹種主要有遼東櫟、山楊、白樺、油鬆、側柏、華山鬆等。此外,還有麻櫟、栓皮櫟、自皮鬆,檞櫟、鵝耳櫪、茶條槭、白榆、大果榆、胡桃楸、蒙椴、杜梨、山杏等。在呂梁山區,隨著海拔和緯度的差異,分布有以白樺、紅樺、山楊等構成的紅樺林和白杆、青杆為主的雲杉林及華北落葉鬆等山地寒溫帶針葉林。人工栽培的樹木有楊、柳、榆、刺槐、蘋果,梨,棗、核桃、桑、花椒、臭椿等。

本區林業用地共有66萬多公頃,占總土地麵積的60.1%。其中,有林地133萬多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9.4%,森林蓄積量為6600多萬立方米,林分蓄積量為6091.42萬立方米,平均每公頃蓄積量46.5立方米。另有相當數量的疏林、灌木林和新造人工林。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對經營這一林區的天然次生林和進一步擴大其森林資源很重視,先後建立了一大批營林機構。現已建立的機構有:甘肅子午嶺林區的湘樂、正寧、合水、華池4個林業總場,共轄24個林場;陝北林區的黃龍、喬山、喬北3個林業局,共轄44個林場;山西省呂梁山林區的管涔山、黑茶山、關帝山、呂梁山4個森林經營局,共轄46個林場。這些營林機構在森林經營、撫育改造和更新造林等方麵作了大量的工作,據山西、陝西兩省統計,除了造林以外,還撫育改造了大量次生林,生產了大量木材,封山育林數千公頃。從而擴大了森林麵積,改善了林分質量,增加了森林蓄積量。

本區為黃土高原水源林區。中國國務院已於1980年批準子午嶺、喬山劃為水源涵養林區,山西省已將呂梁山劃為水源,用材林區。因此,本區今後發展林業的方向應堅持以發展水源涵養林為主。在地勢平緩、土壤肥沃的地方,適當營造一部分用材林。林區的一切經營活動,必須以保護管理好現有林木,有利於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為前提。同時,要大力進行造林、封山育林和促進森林天然更新。要嚴禁毀林開荒,陡坡耕地要逐步退耕還林。要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擴大森林覆蓋麵積,使全林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0%,力爭達到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