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林業建設是在曆史上工作基礎極其薄弱,經驗十分缺乏的情況下起步的。林業建設以綠化祖國為目標,從森林的保護培育和森林的采伐利用兩個方麵展開,建立機構,開展科學研究,大力植樹造林和開發林區,經過多年的工作,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重大進展。目前,中國林業已發展成為包括造林、營林、木材采運、加工利用、多種經營、機械製造等綜合性的重要產業部門。
(一)森林培育保護的成就
為了增加森林植被,擴大森林資源,中國政府始終把造林、護林工作放在重要地位。新中國成立不久,政務院在1950年5月作出的關於全國林業工作指示中就確定了“普遍護林,重點造林”的方針,要求各地嚴格禁止一切破壞森林的行為;在風沙水旱災害嚴重的地區,根據條件有計劃地進行造林,封山育林。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在第十八條中規定:“發展林業,綠化一切可能綠化的荒地荒山”。同時要求做好護林工作,對采伐跡地及時進行更新,恢複森林。毛澤東主席還發出“綠化祖國”、“實行大地園林化”的號召。
近十餘年來,國家對發展林業作出了一係列重大決策。例如:1978年,國務院批準在西北、華北北部、東北西部營造“三北”地區防護林體係;1979年2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確定3月12日為中國植樹節;1981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於保護森林發展林業若幹問題的決定》,並在全國各地先後開展了確定林權、劃定自留山,建立責任製的林業“三定”工作;同年12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1984年頒布了我國第一部《森林法》。這些重大決策,標誌著中國林業建設進入了新的曆史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來,堅持貫徹依靠鄉、村、集體造林為主,積極發展國營造林,並鼓勵農民個人植樹的方針,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地發動組織國營林業職工,農民群眾、解放軍指戰員和各行各業職工,持續不斷地開展了植樹造林運動,綠化祖國河山,綠化和美化城鄉人民的勞動和工作環境。參加植樹造林的人數之多,造林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在中國曆史上都是沒有過的。與此同時,在國有林區和集體林區,堅持廣泛地開展了愛林護林教育。回顧40多年來的造林營林工作,盡管在工作中也有過不少失誤,但所取得的成績是很大的,經驗也是豐富的,具體地說,有如下幾個方麵:
1.一代新林發揮效益
新林的培育,在因地製宜,因害設防,適地適樹的前提下,采用了植苗造林、封山育林、飛機播種、人工點播等多種形式。據全國第三次森林資源清查,到1988年,全國人工造林成林麵積為3066萬多公頃,占全國有林地總麵積25.96%。四旁植樹亦有較大發展,現有四旁樹木223億株。為了適應植樹造林的需要,目前全國每年育苗40萬多公頃,苗木產量220億株;年采收各種樹木種子2500萬公斤。到1990年底,已建立采種基地152萬公頃,良種基地4.87萬公頃,生產良種54萬公斤,為促進造林事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除了人工植苗造林,封山育林、飛機播種造林和次生林撫育改造亦有很大發展,成效顯著。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展飛播造林以來,這一現代化造林事業已有很大發展。目前飛播造林種草的範圍,已擴大到全國20個省區的800多個縣,飛播造林有效麵積達1333萬多公頃,成林麵積約640萬公頃。經過造林、護林,封山育林,許多地方昔日的童山禿嶺、不毛之地,如今變成了林海、綠洲,風沙肆虐、種不保收的景況,已為花香鳥語、林茂糧豐景象所代替。
(1)大力建設用材基地。中國森林資源少,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大量木材。為了大力發展用材林,長期來從以下幾方麵來建立和發展用材林基地:
一是建立國營林場,培育後備森林資源。隨著大規模植樹造林運動的開展,國家先後在有大麵積荒山荒地和次生林的地方,建立了4100多個國營林場,其主要任務就是培育大麵積的為國家提供用材的森林後備資源。截至目前,全國國營林場經營管理麵積5266萬多公頃,其中森林麵積2533萬多公頃,林木蓄積量17億立方米。造林成績較大,已有2300多個林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任務,人工造林已鬱鬱成林666萬多公頃,並培育複壯了1333萬多公頃天然林。經查明,在800多個國營林場中出現100多片大麵積集中連片的森林,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商品材基地。
地處河北北部高寒“壩上”的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原是清代皇帝行圍打獵的“木蘭圍場”。100多年前,這裏森林茂密,後來清政府開放圍場,募民墾荒,大肆砍伐樹木,加上連年發生山火,使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遭到嚴重破壞,隻剩下很少次生殘林。新中國成立初期,通過封山育林又恢複一部分天然次生林,1962年在這個基礎上成立了林場,並確定以造為主,造育並舉的營林方針。經過全場職工20多年的艱苦努力,在氣候寒冷,冬季幹燥多風,無霜期僅60天左右的自然條件下,人工造林和撫育天然林,使全場森林麵積已達6.2萬公頃,按計劃完成了造林任務,成為一望無際、鬱鬱蒼蒼的人工用材林基地。目前,全場林木蓄積量為200萬立方米,年增長量近16萬立方米。在尚未正式采伐的情況下,林場已提供大批小材小料和林木種子。森林有效地控製了水土流失,改變了生態環境,林間又活躍著野豬、麅子、豹、鹿和其他野生動物。
廣東省雷州林業局自1954年建立以後,先後建立10個國營林場,經過30多年的努力,在大片的荒草原和不毛之地上,已營造以桉樹為主的人工林4.26萬公頃,基本綠化了全局所有的宜林地。現有森林蓄積量約116萬立方米。近些年來,通過低產林改造和成林間伐及部分成熟林采伐,對桉樹林開展了綜合利用,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當數量的木材和林產品,林場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好。
二是興辦鄉村集體林場,集中連片造用材林。農村隨著農業集體化的發展,部分地區逐步由造林專業隊發展為集體林場,有專業場員常年造林營林,為集中連片營造用材林創造了條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全國普遍興辦鄉村林場,建立用材林基地。目前,全國約有11萬個鄉村林場,經營管理麵積1333萬多公頃。其中長江以南各省區在大辦用材林基地的實踐中,總結出丘陵種杉的深挖整地、深埋栽植、深挖撫育等栽培管理經驗,使人工種杉由深山老產區向淺山丘陵區發展。據第三次森林資源清查,南方集體林10省區中,9個省區的杉木用材林增加到5333萬多公頃。
湖南省株洲縣是發展丘陵種杉有代表性的縣,森林覆蓋率原為14.8%。從1965年起,他們通過辦林場開展大麵積的荒山造林,使森林覆蓋率上升到目前的54.2%。
三是選擇條件較好的地方和適宜樹種,營造速生豐產林。全國20個省區和部分市經過試點,到1987年造林13萬多公頃,目前已達200多萬公頃。平原農區發展小片速生豐產林出現新勢頭。多年來,各地利用河灘地等隙地,營造小片楊樹等速生豐產林,一般效果較好。山東臨沂地區各縣發展速度快,到1980年,這個地區的豐產林由點到麵發展到433萬多公頃。
他們營造速生豐產林的主要技術措施是:第一,深翻改土,整地深翻80~120厘米,地麵平整,達到旱能灌、澇能排的要求。冬季挖大穴1米見方,風化後來春回填熟土栽苗;堿性較強,表土較薄的清沙地或硬板地,則進行換土栽植。第二,造林選擇楊樹良種,根據培育大徑材、中徑材、小徑材的不同要求,雜交楊類1畝栽植28株、55株、74株,並做到施足肥、澆足水,及時防治病蟲害。通過以上集約經營措施,楊樹速生超過一般方法造林的許多倍。如歐美楊和健楊豐產林,每畝74株,四年生平均樹高16米,平均胸徑14.9厘米,每畝蓄積量9.17立方米,生長速度相當於原有加楊的9倍多,平均每畝每年收入612元。
四是煤炭、造紙等行業營造原料林基地。為了緩和大規模經濟建設中木材供需的矛盾,新中國成立後國家號召用材量大或以木材為主要原料的行業和部門造林,建立自己的用材基地和原料基地,如煤炭部門營造坑木林基地,造紙行業建立造紙原料林。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煤炭、輕工、鐵路、公路、水利、軍隊累計投入林業資金近20億元,有林地266萬多公頃,其中煤炭,輕工、鐵路部門創辦林場300個,營造了大麵積的原料林。
(2)積極營造防護林和水土保持林。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是西北、華北北部、東北西部等幹旱風沙地區和黃河中遊黃土丘陵區的嚴重自然災害。新中國成立後,各地在“重點造林”方針指導下,根據因地製宜、因害設防的原則,由四旁植樹發展到有重點地營造防風固沙林帶和水土保持林。進入20世紀60年代,農田防護林建設由四旁零星植樹和單純營造林帶發展到大麵積的統一規劃,與農田基本建設的平整土地、修渠、築路相結合,使護路林、護渠林、護田林納入整個防護林體係,即統一規劃下的農田林網化建設,並且由北而南,由幹旱風沙區發展到南方的水網湖區。據統計,全國918個平原、半平原縣中,已有253個林木覆蓋率達到10%以上,其中華北、中原地區的農田林網和沿海防護林都具有相當的規模,平原麵積最大的華北、中原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10.7%。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西北、華北北部、東北西部的風沙線上,營造了大麵積人工林,湧現出許多治沙造林取得成效的先進典型。
1978年國家批準開始建設的“三北”防護林體係工程,到1980年新造林913萬公頃,使1100萬公頃的農田得到保護,林木覆蓋率由1978年的5.05%上升到7.09%。
座落在這條風沙線西端的新疆吐魯番縣,戈壁、流沙等不毛之地占全縣總麵積96%,是新疆有名的“火洲”。這裏處於吐魯番盆地中部,年降雨量平均20毫米左右,年蒸發量高達3000毫米左右。1961年刮了一場持續12小時的12級大風,飛沙填平渠道和掩埋125道坎兒井,全縣85%的莊稼被沙割、沙打、沙壓,快成熟的小麥顆粒無收,10多萬畝棉花、高粱有5萬畝連地皮被風刮走。1963年以後,營造護田林帶4000多條,到1964年70%的耕地實現林網化;同時在農田外圍封育固沙灌、草帶7萬畝。1980年一次12級大風,糧棉受害麵積與上次相比減少73.4%,獲得了較好收成。據新疆林業科學研究所多年觀測,林網中近地麵的平均風速比曠野無林地區降低40%左右,夏季林網中的溫度下降0.1~0.2℃,空氣相對濕度提高3%~14%,水麵蒸發減少14%~41%。在農業措施基本相同的條件下,每畝小麥產量可提高66.5~121.6斤。與造林前的1962年相比,全縣1978年糧食總產量由2000多萬公斤增加到3950多萬公斤,棉花總產由55萬多公斤增加到245萬多公斤,葡萄由400多萬公斤增加到1000多萬公斤。
陝西榆林地區由於流沙南侵,近百年來埋沒良田六七萬畝。40年來,全區營造防風固沙林79.4萬公頃,初步建成長300公裏的防風固沙林帶,從而固定流沙39.9萬公頃,使6.6萬公頃農田得到保護,恢複和保護草牧場18萬公頃;並從沙荒中開辟農田6.6萬公頃,扭轉了“沙進人退”的局麵。
處在風沙線東部的內蒙古赤峰市郊,由於多年按照帶,網、片相結合的規劃造林,營造農田防護林3500多公頃,平川基本實現林網化,荒山荒地造林6萬多公頃,部分山區鄉村初步實現坡地草田林網化。現在,全市基本控製住了2萬多公頃流動沙丘,抵禦了風沙危害和減輕了自然災害,使這個窮鄉五業興旺、生活變富。目前,大部分鄉村木材基本自給,近年平均每年林業收入達200萬元。
地處黃土高原的陝西省淳化縣,海拔1000~1800米,全縣被5道山嶺、6條大溝割裂得支離破碎,是黃河中遊水土流失嚴重縣之一,水土流失麵積達884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90%。1973年以後6年中,他們營造水土保持林近2萬公頃。經濟林6400多公頃;以道路為骨架的農田防護林長1600公裏,四旁植樹1576萬多株還種植苜蓿、毛苕子、草木樨,沙打旺4000多公頃,加上以後新造林,全縣95%的荒山荒坡和溝岔都栽上了樹,森林覆蓋率由1973年的3%增加到16.8%,水土流失麵積已有378平方公裏得到控製,占原流失麵積42.7%;每年輸往河流的泥沙減少到100萬噸左右,比6年前減少了一半。
在營造防護林中,東南沿海人民營造木麻黃林成功是一個不小的功績。東南沿海人民長期受風沙之苦。50年代初期,廣東省電白縣引種木麻黃造林成功後,現在從廣西到廣東、福建沿海,已營造相當規模的木麻黃防護林。
福建省東山縣位於東海邊的東山島上,曆史上由於這裏駐有重兵,森林植被遭受破壞。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島上隻留下幾棵榕樹和一點風水林。近百年風沙吞沒村莊13個,房屋1000餘間,淹沒良田2000多公頃。島上常年幹旱,年平均風力四級以上,八級以上風日平均年133.5天,5~10月常有台風,風力可達10~12級。風沙嚴重到連端午包粽子也要躲進蚊帳裏,以防粘上了沙子。1958年以後,全縣堅持不懈造林,到1979年營造了一條長30公裏、寬50~100米的防風基幹林帶,166條、總長164公裏的護田林帶,荒山造林4000多公頃,四旁植樹4000萬株,林木覆蓋率達到36.5%。新的生態環境形成後,原來難以生長的樹木已引種70多種;原來不生產的柑橘,1979年已產20多萬斤。由於受郅林帶的庇護和水利條件的改善,全縣有800公頃農田由一季一熟改為兩熟或三熟,1979年糧食、花生、甘蔗的產量比造林前的1957年分別增長1~2倍。
近幾年來,國家決定全麵推進防護林建設。繼“三北”防護林工程之後,1988年批準進一步建設沿海防護林體係;長江中上遊防護林體係工程已於1990年在5省39縣開始施工;綠化太行山、平原農田防護林建設,正在按規劃推進。
(3)努力發展多種經濟林。中國生產果品、食用油和工業用油、工業原料、藥材等價值的經濟林木品種繁多,其中許多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聲譽,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從發展山區經濟和供應國內及出口需要出發,把經濟林列為重要林種,積極發展。據第三次森林資源清查,全國經濟林麵積到1988年為1126萬多公頃,其中人工營造的成林麵積872萬公頃,占全國人工林成林總麵積的11%,1982~1988年新造成林麵積240萬公頃。
經濟林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到種種幹擾,曾多次出現起伏。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生產有較大發展,主要經濟林產品品種如油茶籽、油桐籽、烏桕籽和核桃等的產量,曾創造過曆史最高紀錄。進入60年代以後,產量急劇下降,70年代後期逐步回升,80年代出現了“經濟林熱”。到1988年,全國經濟林麵積占全國森林麵積的比重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6%上升到11%,近3年營造的經濟林麵積占全國人工造林麵積的比重又上升到16%以上。
經濟林的經濟效益高,發展經濟林對發展山區經濟、農村致富,搞活林業經濟都有重要作用。隨著林業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林發展呈現出以下趨勢:一是品種由單一性向多品種發展,過去造林多半是木本油料樹種,現在各種果樹、木本藥材、木本香料、其他經濟林木都發展,除了對傳統的經濟林樹種進行改良,選育出一大批高產優質的良種外,還引進了油橄欖、黑荊樹、歐洲榛、希蒙得木等國外優良樹種。許多地方在開發野生資源的同時,變野生為人工栽培或進行人工改造,如沙棘、刺梨、獼猴桃、餘甘子、黑醋栗等。二是在分散種植的同時,選擇市場需要量大、創彙率高的經濟林品種,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林基地。河北滄州地區和地跨河北、北京的燕山山區,已建成中國最大的金絲小棗和板栗生產基地。湖北有40多種經濟林品種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山西、山東、安徽、陝西、遼寧的柿、山楂、核桃、仁用杏基地,湖南、四川、廣東、廣西的油茶、柑橘、八角基地,寧夏、甘肅的蘋果基地,江蘇的白果基地,浙江寧波的楊梅基地等,都具有相當的商品生產規模。三是推廣新技術,改變廣種薄收的低產狀況。目前油茶最高畝產由過去平均不到2.5公斤,提高到60公斤以上,板栗、核桃最高畝產由平均20~25公斤提高到300~500公斤。河北省在近3年中改造低產果林6萬多公頃,增產果品1.5億公斤。江蘇、廣西應用新技術栽培銀杏樹,能夠提前10~15年結果。
(4)城市綠化步伐加快。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城市的廣大群眾和園林綠化部門的職工,對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據193個城市的統計,到1981年城市綠地麵積總計已達8萬多公頃。
1981年12月,全國五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和公布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以來,城市綠化與建設清潔、美麗、文明的城市結合起來,植樹、栽花、種草進展迅速。道路兩側、居住區、機關、學校和風景名勝遊覽地的環境綠化,麵廣點多,綠化的質量提高,布局合理,成效顯著。據有關資料統計,全國400多個城市人均綠地麵積達到3.3平方米,市區的平均綠化覆蓋率為17%。城市園林綠地由1982年的11萬多公頃增加到30多萬公頃,城市公園由728個增加到1399個,綠化覆蓋率達到20%以上的城市由37個增加到117個,其中有41個達到30%以上。城市綠化大大改善了城市環境。北京市首都鋼鐵公司原來綠化水平很差,汙染也很嚴重。以後公司組織了一支800多人的綠化隊伍,動員124萬人次參加綠化勞動和整頓廠容,廠區綠化麵積由原來的19萬平方米,增加到92萬平方米,占廠區總麵積的24%,廠區麵貌發生了很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