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感召力從何而來(2 / 2)

一位領導者應培養對他人的耐性。飽受壓力時,耐性就會受到考驗。我們會言不由衷,完全與事實脫節。我們可能會變得悶悶不樂,溝通時過度情緒化,而不是以冷靜言語去批評、判斷或拒絕。回饋我們的隻是受傷的感情與緊繃的關係。耐性是信仰、希望、智慧與愛心的具體表現,是一種積極的情感,而不是漠視、沉默的忍耐或消極退縮。耐性是情感上的勤勉,能逐步地接受現實,符合自然成長的規律。

即使是獨立自主的成年人可能也會受到榜樣的影響。別人做了受到讚許的好事並且我們明白他做這樣事的原因和方法,我們自然就想照他的樣去做。積極的榜樣能促成積極的行動。

美國前副總統休伯特·H·漢紳萊說:“我們不應該一個人前進,而要吸引別人,讓別人跟我們一起前進。這個試驗人人都必須做。”他看出來,以身作則可以成為領導者的一股強大的力量。與你並肩前進的人總是比跟在你後麵走的人更努力,也走得更遠。

在另一方麵,雖然我們對某人不表讚同,但應對事不對人。要盡力協助他人建立內在價值和自尊,而不要輕易地說別人這也錯那也錯。

西奧多·羅斯福在任總統期間曾說,如果他能在75%的事情上正確,那麼他就達到了自己的最高期望;卡耐基先生則說,如果你能肯定在55%的事情上正確,那麼就可以去華爾街謀事,一天可以賺一百萬美元。你能做到嗎?如果不能確保55%的正確性,那你為何要指出同僚的錯呢?

在談話中,你盡可以通過眼神、聲調或別的什麼告訴你的同伴他錯了,這與直接用語言文字說明一樣。而你如果說他們錯了,那你還希望他們與你一致嗎?絕不可能,因為你們是同伴,而你對他的智力、判斷、自豪、自信給予了迎頭一擊,他考慮的是如何尋求反擊,而不是考慮你的建議。當你麵對同伴的時候,千萬不要這樣說話:“我將向你證明這個或那個”。這不好,這等於說:“我比你聰明得多,我將開導你,使你改變主意”。對於這種挑戰,幾乎所有的談話對象都會因此而產生對抗情緒,並在你們談到正題以前就想與你爭辯一個高低上下。或許你的同伴真的應當接受這個建議,但不要使他感到自己是在被教育,對於他不知道或做錯了的事情,要當作他忘掉的事提醒他,如果能夠的話,你當然可以比同僚更聰明,但卻絕不可以對他們這麼說,否則,你的敵人陣營中將再增加一員。

如果您知道某人確實錯了,便直截了當地向他指出,那會是什麼結果呢?卡耐基先生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一位年輕的紐約律師埃斯先生,在美國最高法院為一件極重要的案件進行辯護,這個案件牽涉到一筆巨款和一個重要的法律問題。爭論中,最高法院的一位法官對他說:“海事法的訴訟時效法令規定是六年,不是嗎?”埃斯先生停住,盯著法官一會兒,然後直接地說:“閣下,海事法沒有訴訟時效法令。”埃斯先生後來提起這個經曆時說:“法庭立即沉寂下來,室內溫度似乎一下降為零,我是正確的,但談話的方式錯誤。法律在我一邊,我這次辯護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好。然而,我並未說服他們,我犯了一個大錯,那就是對一名有學問、有地位的人說他錯了。”

沒有幾個人能講究邏輯。我們大多數人都受偏見和成見的影響,看問題多帶有先入為主之見,帶有嫉妒、猜疑、戒備、傲慢等成分,你的同伴也是這樣。因此,在與他們的談話中請使用一點技巧或手腕,不要向他們指出他們錯了,更不要激怒他們,這將有助於你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