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責任心的基本特征
我們依據上述責任心心理結構的剖析,運用兒童心理學原理,結合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其現實狀況的調查研究,把青少年責任心的基本特征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麵:
過渡性。過渡性是指責任心的發展在層次上正在由被動的、模仿的占主導地位向自覺的、主動的占主導地位過渡;由直接具體的責任意識向間接抽象的責任意識的形成過渡;由低級層次向高級層次過渡。從責任認識來看,他們已由對一般現實生活的責任認識,向對由此而產生的關於社會責任的理論、原則、規範和準則的認識。但又常常表現為對一些現實問題的責任界限認識不清。如勤儉和吝嗇,友誼和哥門義氣等,常常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從責任情感來看,他們正在由一般的好惡情感向責任情感的發展過渡。如對愛國主義的認識,已不僅僅隻包含對家鄉、對同胞的親近情感,而是已有了一定的報效祖國的責任情感。
不平衡性。構成責任心的各要素,彼此密切聯係而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但青少年責任心的諸要素並非總是同步發展的。一般來說,責任認識超前於責任行為,責任意誌的發展落後於責任情感的發展。但某些方麵責任認識也會滯後於責任行為,在許多場合,青少年的責任行為是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發生的,但他並不一定認識這一行為的意義。就責任心的總體而言,對自我的眼前的責任心較強,而長遠的、整體的、全麵的責任心較弱;就自我責任心而言,他們對當今學習任務、生活等具體活動的責任感較強,對自我身心全麵健康、和諧發展的責任感較弱;就社會責任心而言,他們對個體直接參與其中的群體及其活動的責任意識,包括對家庭、班級、學校、社區等的責任心較強,對個體不發生直接交往的社會責任意識,如關心“希望工程”、救災、國內外大事等的責任心較弱。
穩定性弱。一般來講責任心養成後,都具有相對穩定性,不會時有時無,時強時弱。但青少年的許多責任心正處在形成過程之中,因而會表現出不穩定性。這種不穩定性突出地表現為受情緒情感的製約。熱情高漲時,責任心強,熱情消退時,責任心減弱。其次表現為隨機性。有的時候表現為較強的責任心,有的時候卻表現為缺乏責任心。另外還表現責任心發展過程的反複性。一個缺乏責任心的人,在經過教育培植後,責任心有了提高,但過一段時間後,責任心又有所減弱。這也說明責任心的發展是一個曲折的過程。
情境性。責任情感是責任心的核心部分,而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中的各種因素,對責任情感的產生具有綜合的影響作用。任何人的責任心都會或多或少地受特定情境的影響,但青少年的責任心受特定情境的影響特別明顯。例如,在一個民主和諧、平等友好的集體情境中,就會產生關心他人,對他人、對集體負責的積極情感。在一個窗明幾淨、井然有序的環境中,你就會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盡量表現出文明舉止,相反,在一個不講文明、不守紀律、隨地吐痰、亂丟果皮的氛圍中,你就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不負責任的情感。因此,良好校風、學風的形成,良好班集體的建設,對學生社會責任心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