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印度在聯合國立場的變化(1 / 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格局中,印度推行和平、中立、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在第三世界具有很大影響。朝鮮戰爭中,印度就試圖以中立國的地位調停雙方的衝突。作為我國西藏的鄰國,印度的宗教和文化對西藏影響很大;作為英印政府的繼承者,印度政府在西藏問題上的立場對聯合國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它的前後變化,也反映了印度政府對西藏問題的政策轉變。

棄權,中印邊界戰爭前的觀點

五十年代初,印度對中國解放西藏,采取了幹涉政策,並向中國政府提出了照會,威脅說如果中國使用武力進攻西藏,則要向安理會提請討論西藏問題。但是,由於尼赫魯總理及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不希望因西藏問題而損害中印間業已建立的良好關係,也由於中印雙方在西藏問題上的談判進展順利,印度在聯合國討論西藏問題時采取了較為謹慎的態度。

1950年11月15日,在第五屆聯合國大會上,西藏問題第一次被提出來。雖然這是由美國支持的薩爾瓦多代表提出來的,但是印度政府反對將西藏問題列入聯大議程。由於當時聯合國正關注著朝鮮戰爭,第五屆聯大沒有討論西藏問題。

1959年第十四屆聯合國大會討論了西藏問題。這是1959年3月西藏拉薩叛亂之後,聯合國再次討論西藏問題。西藏上層分裂勢力搞叛亂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幾萬西藏難民湧入印度等南亞國家,給印度攻擊中國政府以天賜的借口。新德裏當局策劃西藏流亡集團把“西藏問題”提交聯合國。但是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印度代表團沒有參加第十四屆聯大關於西藏問題的討論。而且在表決時投了棄權票。

印度政府在五十年代對西藏問題采取兩麵政策,一方麵幹涉中國解放西藏,策動西藏地方當局向聯合國呼籲幹涉;另一方麵在聯合國對西藏問題進行討論時,卻顯得含糊其辭,投棄權票。其中原因有二:一是印度政府擔心聯合國的過多幹預,反而促使中國加快解放西藏的步伐,掃除印度在西藏的特權。二是印度政府試圖將西藏問題控製在一定的範圍內,即將西藏問題納入中印關係的範圍內,印度充當中藏衝突雙方的調停人,並從中漁利,就象過去英國殖民者所扮演的角色那樣。印度駐聯合國代表團對他們在1959年聯合國大會討論西藏問題的棄權立場作了如下解釋:

1959年,我國代表團沒有參加第十四屆聯大的討論。雖然我們投棄權票,但我們表明,由於同西藏人民在曆史、文化和宗教方麵有著密切的聯係,我們對那個地區發生的一切不能無動於衷、不表同情。我們本抱著一線希望,中國人會明智地商討問題。

讚成,1962年以後的立場

西藏問題一直是籠罩在中印關係上的陰雲。五十年代初期,印度乘中國參加朝鮮戰爭,無暇西顧之機,完全侵占了中印邊界東段傳統習慣線以北和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中國西藏地方的領土,此後多年,印度又蠶食了不少中印邊界的中方領土。1959年3月2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乘西藏叛亂之機,寫信給周恩來總理,向中國提出了約12.3萬平方公裏的領土要求。與此同時,印度派遣武裝部隊不斷向中印邊境的中國領土推進。對於中印邊界爭端,中國政府主張根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通過友好協商全麵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