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後的1984年,格林內爾學院把收購來的這家電視台以49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赫斯特公司,淨賺2.8倍,獲利3600萬美元。這意味著當時格林內爾學院的捐贈基金額已經翻了一番,當年升值到1.2億美元!喬·羅森菲爾德興奮地說,這個結果好極了!
他說,他經常看見巴菲特,因為巴菲特經常要參加格林內爾理事會。不過不知過了多長一段時間後,好像就看不到巴菲特了,因為巴菲特實在不喜歡開會。這樣,巴菲特如果有什麼投資建議要對格林內爾理事會提出來的話,就隻能通過打電話的方式給喬·羅森菲爾德了。
巴菲特是在1968年被任命為格林內爾終身理事的。類似於這樣的職務他有好幾個,如大都市研究院終身理事、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大學工商企業信托公司理事、內布拉斯加州米德蘭的威爾尼斯委員會理事、美國文學與科學學院成員等。
正是在巴菲特的建議和指導下,喬·羅森菲爾德從1968年到他2000年去世時,把1100萬美元的資金變成了1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為格林內爾學院所賺的。受巴菲特投資哲學的影響,他還擁有芝加哥俱樂部3%的股份。他曾經說過要一直持有該俱樂部的股票,直到它獲得一個“世界杯冠軍”。
而實際上,就在喬·羅森菲爾德96歲高齡去世時,格林內爾學院已經在美國所有私立自由藝術學院中擁有最大的一筆捐贈基金了,總額高達10.2億美元。毫無疑問,這其中有巴菲特的一份功勞在內。
巴菲特在長期的投資生涯中積累了一套成熟的投資經驗,以至於他可以憑“經驗”來決定是否投資某個項目,這是最令人稱奇的地方。
巴菲特在美國佛羅裏達大學演講時說,購並企業時他往往“在接到電話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能不能投資該企業)了。幾乎我們買的所有企業都隻需要10分鍾、15分鍾的分析。”
他以當年伯克希爾公司購並的兩家企業為例說,收購全球最大的再保險公司之一General Re的交易額高達180億美元,可是他連它們的總部都沒有去過。類似的情況太多了,憑什麼?很重要的一點是自信,一種建立在對企業內在價值正確評估並具有安全邊際的判斷。
[啟示錄]
巴菲特認為,一旦看準了的投資決策就要立刻去辦,猶豫不決隻會坐失良機。這從巴菲特為格林內爾學院參謀的兩筆投資上就很容易看出來。自信心不足是股票投資之大敵,但這種自信決不是盲目的。
§§6 口耳相傳擴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