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顧客的口碑效應擴大業務規模,已經在伯克希爾公司旗下的那些子公司中蔚然成風,這點讓巴菲特非常滿意。
20世紀末美國興起一股購買私人飛機的熱潮,但顯而易見,私人飛機的投資成本太高、利用率太低,於是伯克希爾公司購並了兩家企業,開創性地開拓這項業務。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9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伯克希爾公司旗下的國際飛安公司(FSI)和企業主管飛行公司(EJA)當時都已經站到了同行的最前列。其中,企業主管飛行公司開展的出售部分飛機所有權業務很受顧客歡迎,其市場占有率超過其他兩家主要競爭對手的總和;國際飛安公司則專門為客戶培訓飛行員,規模是其他最大競爭對手的5倍。
巴菲特特別指出,企業主管飛行公司新客戶的主要來源是那些老客戶的介紹,數據表明,這個比例高達65%。也就是說,由於客戶對購買部分飛機所有權感到滿意,然後推薦新客戶加入,這個比例高達65%。毫無疑問,這是非常可觀的一個數據。要知道,對於企業主管飛行公司來說,這部分新客戶的加入幾乎不需要投入任何推廣費用。
那麼,這些老客戶為什麼要向新客戶推薦業務呢?歸根到底,不是因為他們從中可以得到什麼好處,而是該公司的實力決定的。
例如,國際飛安公司的經營特點之一是資本投入非常大,僅僅是一台飛行仿真器就要耗費1500萬美元,而一台仿真器一次隻能訓練一位飛行員。這就意味著,每1美元營業額所投入的成本支出相當高,並不是隨便什麼企業都能承擔得了的。而在國際飛安公司,這樣的仿真器有222台,僅此一項投資就要30多億美元。1999年,國際飛安公司與其持股50%的國際飛安波音公司的資本支出就達到2.15億美元。
而在企業主管飛行公司中,由於飛機使用權出售後客戶使用飛機的高峰期相對集中,所以企業必須準備大量的額外飛機滿足需要。例如每年最忙的時候是感恩節後的那個星期天,共同擁有169架飛機的1412位所有者都想在當天下午三點到六點使用飛機,這時候不能滿足客戶的需要又怎麼行呢?所以說,開展該業務的投入相當大。而在企業主管飛行公司,僅僅投入在飛機上的投資就超過42億美元。
[啟示錄]
口碑效應人人都知道,但要想通過老客戶介紹新客戶,必不可少的是具有這方麵的實力、各方麵做到盡善盡美、讓他們感到滿意。隻有老客戶感到滿意了,才會不斷介紹新客戶加入,這是顯而易見的。
§§7 注重效益而不是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