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馬路上也會碰到購並案(2 / 2)

你說,這是不是巴菲特在過馬路時“天上掉下個林妹妹”?類似於這種“從天上掉下來”的好事還有許多。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2001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2000年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大會前幾天他突然收到一個包裹,打開一看裏麵是一塊不知道做什麼用的金屬材料,還有一封署名為邁鐵公司(MiTek)總裁吉恩·圖姆斯(Gene Toombs)的來信。

據吉恩·圖姆斯介紹,這種金屬材料是屋梁的連接板,該公司是全球在該領域內的領導廠家,現在該公司的英國母公司有意出售企業,他認為伯克希爾公司是最合適的買家。

巴菲特收到來信後馬上打電話給對方,簡短的幾分鍾交談後就發現雙方非常投緣,吉恩·圖姆斯正是巴菲特欣賞的那種明星經理人類型,而該公司也正是伯克希爾公司想要的類型。於是巴菲特報了一個價格給它的英國母公司,不久以後雙方就正式成交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2005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伯克希爾公司2005年8月31日完成的一樁森林之河(Forest River)公司的購並案,其中也有這樣一則小故事。

當年的7月21日,森林之河公司老板兼總經理彼特·利格爾(Pete Liegl)給巴菲特發了一份傳真,逐一介紹了該公司是如何符合伯克希爾公司在年報上披露的收購標準。而在此之前,雖然這家周末旅遊汽車製造商的年銷售額達16億美元,擁有60家工廠和5400名員工,可是巴菲特卻從來沒有聽說過。而現在看了這份隻有2頁紙的傳真後他卻非常動心,於是馬上要求對方進一步提供更多數據。

第二天早上巴菲特拿到了這些補充數據,然後在上午就向彼特·利格爾提出收購要約。一個星期後的28日,雙方握手成交。彼特·利格爾2005年11月12日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感慨說:“向巴菲特出售我的公司比更新我的駕照還容易。”

文章發表後,巴菲特收到一封署名凱蒂·塔瑪茲(Cathy Baron Tamraz)的來信,說她看了這篇文章後要向巴菲特推薦自己的商業新聞公司(Business Wire),尤其是其中的“我們嚴格控製成本,並且限製一切不必要的支出。我們公司沒有秘書,也沒有管理分層。但我們卻會大量投資以取得技術領先和推動業務發展”這一段話讓巴菲特非常動心,不用說,雙方很快就達成了購並協議。

[啟示錄]

名聲在外的巴菲特富有個人魅力,更由於他每年都要在公司年報中明確購並標準,實際上起到了一種很好的廣告宣傳效果。在這種背景下,誌同道合、符合收購標準的企業紛紛找上門來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