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其它大專院校的學生也開始陸續造訪,這一學年將會有來自芝加哥、Dartmouth、Delaware、佛羅裏達、印地安納、愛荷華、馬裏蘭、內布拉斯加、賓夕法尼亞、史丹佛、田納西、德克薩斯州、多倫多、猶它州等地的學生,人數從30到100人不等,大部分是MBA學生。我對於他們的素質印象深刻,他們對於商業與投資深感興趣,但從所提問題看得出他們不隻是想賺錢而已,我總是很喜歡跟他們見麵。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這樣煉成的]
如今的巴菲特及其伯克希爾公司名聲響徹全球,可是要知道僅僅還是在10多年前,他和它幾乎還是默默無聞。
例如,1996年時的美國華爾街上並沒有人把伯克希爾公司股票放在眼裏,也幾乎沒有哪一位證券分析師跟蹤該股票,更少有哪家媒體把它當作績優股來宣傳報導。直到1993年巴菲特登上全球首富寶座,依然有許多人在四處打聽,因為他們並不知道巴菲特是誰。
巴菲特和伯克希爾公司的默默無聞,從某個角度看是巴菲特刻意經營的結果,因為他基本上不主張提高伯克希爾公司知名度,也從來不向公眾推薦該股票。即使在每年的伯克希爾公司年報中,也從來沒有一張照片,甚至沒有一張曲線圖、直方圖。與此同時,他還總是提醒股東“下一年度的公司收益可能會不如上一年”,諸如此類的話都是希望大家降低期望值,而他自己則少誇海口、多做實事。
不難看出,如今的巴菲特和伯克希爾公司早已名揚全球,想躲躲藏藏、低調行事已經不可能。根據這種形勢,巴菲特將計就計、順勢而為,主動灌輸自己和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理念,並且在全球31個大學講過課;同時,他還特地把伯克希爾公司每年致股東的一封信中和股東年會辦成一場投資者的盛宴。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2004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這群學生就像每年來參加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大會的股東一樣,對奧瑪哈市和伯克希爾公司留下了深刻印象。並且從此開始,其他大專院校的學生也陸續開始造訪伯克希爾公司總部。
巴菲特介紹說,2005年內就有來自美國芝加哥、達特茅斯(Dartmouth)、特拉華(Delaware)、佛羅裏達、印地安納、愛荷華、馬裏蘭、內布拉斯加、賓夕法尼亞、史丹佛、田納西、德克薩斯州、多倫多、猶它州等地的學生,人數從30人到100人不等,其中大部分是MBA學生。和這些學生接觸,巴菲特說他自己又像回到了學生時代,並且對這些學生的素質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他們不僅對商業和投資深感興趣,而且從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來看,他們並不是僅僅想賺錢,還有更高的理想。所以從這一點上看,巴菲特總是願意和這些學生見麵的。
巴菲特這個人從來不說假話,容易看出,他的這種喜悅之情還具體表現在,他為他和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理念能得到這麼多人的推崇感到由衷高興,這甚至不是他登上全球首富寶座所能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