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和伯克希爾合二為一(1 / 2)

在伯克希爾,我們按法律做事,而且做的所有事情都能在登上報紙頭版後仍不會讓我們覺得愧疚。永遠不要因為別人這樣做就認為我們也可以這樣做。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這樣煉成的]

伯克希爾文化的最大特點是與巴菲特合二為一,即巴菲特不但是伯克希爾公司化身,而且還是“新伯克希爾之父”(這裏的“新伯克希爾”是與巴菲特接管前的伯克希爾和哈撒韋兩家公司相對而言的)。

正是有了這種合二為一,巴菲特才會把伯克希爾公司當作自己的心肝寶貝一樣嗬護著,希望她不受半點汙染和傷害。

2006年9月,惠普公司“電話門”醜聞曝光後,巴菲特專門寫了一份備忘錄,提醒伯克希爾公司管理層們一定要抵製誘惑,即使這種誘惑屬於行規、屬於“潛規則”也是如此。他寫道,他們在伯克希爾公司隻是按照法律在做事,而且要求做到做過的所有事情都登在報紙頭版頭條上仍然不會感到愧疚;永遠不要因為別人在這麼做就認為自己也可以這樣做。他說,“最危險的5個字就是‘別人也這樣’。”

而實際上,這並不是巴菲特第一次提醒公司管理人注意商業道德了。他的助理德比爾·波薩涅克(Debbie Bosanek)說,巴菲特最多每兩年就會如此這般地提醒伯克希爾公司經理們一次,警鍾長鳴。對於讀者來說,這樣的提醒可以經常在伯克希爾公司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看到。尤其是近幾年來,他對期權激勵、管理層補償、對衝基金費用等公司治理方麵的問題關注得最多,認為企業最不能丟失的就是這些責任。

在一個“利潤至上”的資本主義世界裏,一個標標準準的資本家有如此之高的“覺悟”實在令人佩服。其實呢巴菲特並不是聖人,他也是在吸取過去的教訓基礎上做到這一點的。

2000年伯克希爾公司與美國國際集團的交易引起巨大爭議,伯克希爾公司旗下通用再保險公司的4位高層管理人員被控欺詐。巴菲特對此解釋說,要讓伯克希爾公司20萬名員工都不犯錯誤是很難的,但“我們可以通過馬上改正哪怕是極小的錯誤來最大限度地降低這種錯誤帶來的不良影響。”從中不難看出,他對伯克希爾公司聲譽極度愛惜。

由於巴菲特持有大量伯克希爾公司股票,所以他能從某個角度代表伯克希爾公司。他把伯克希爾公司比喻成畫布,他自己是一名畫家。

據1985年10月10日《女裝日報》報導,巴菲特在回憶他的工作情景時說:“我對我的工作非常滿意。每天早晨上班時,我好像是前往西斯廷教堂去作畫。”他說,什麼東西更有意思?類似一幅沒有畫完的油畫作品就是:“如果我想在畫布上塗抹藍色或紅色顏料,我就可以完全做到。沒有人對此指手畫腳,說三道四。也許別人不喜歡油畫,但是我喜歡。”

麵對龐大的伯克希爾機構,巴菲特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管理藝術和方法。他在伯克希爾公司2006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他非常認同美國前總統裏根(Ronald Reagan)說一句話:“繁重的工作也許壓不死人,但何苦冒這個險呢?”所以他完全放手讓伯克希爾公司中的優秀經理人自由表演,他的任務隻是支持、塑造、加強企業文化以及資本分配決策;而伯克希爾公司的所有經理人也都以認真的態度和實際工作成果來回報巴菲特對他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