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達爾文來說,那是一段可怕的噩夢一般的時光,在這期間,他的腦海中經常盤旋著這樣的意念:這不是我想要的,我要逃出去。幾年的學醫生涯,他並未取得任何成績,而且還對醫學產生了抵觸感。其實,在學醫期間,他自己就對自然曆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到野外去采集動物和植物的標本。
後來,他開始不斷地反思自己,認識自己,曾經十分謙虛而又自信地談到自己的性格:“熱愛探索自然,善於觀察又十分喜愛收集事實材料,而且對問題都會不倦地思索、鍥而不舍。”同時,他又客觀地評價了自己的才能:“我的記憶範圍很廣泛,但是都比較模糊……在想象力方麵也不很出眾,也談不上機智。所以我應該是個蹩腳的評論家。”在清醒地認識了自己之後,他決定去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那就是自然科學。後來,他有幸進入到農學院,仍舊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他的父親曾認為他“遊手好閑”、“不務正業”,一怒之下,在他19歲時,又送他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然而,在這期間,達爾文對自然曆史的興趣變得更為濃厚,完全放棄了對神學的學習。在劍橋期間,他結識了當時著名的植物學家亨斯洛和著名地質學家西基威克,並接受了植物學與地質學研究的科學訓練。後來,經過不斷努力,在曆經了5年的環球航行之後,達爾文在自然科學方麵為人類做出了劃時代的巨大貢獻!
隻有真正深入地剖析和了解自己之後,才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找到與自身素質相對應的人生目標,憑著自身素質上的信號找到這個目標之後,才能發揮自身所長,找到生命的快樂和價值,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認清楚自己,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開發屬於自己的領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一條捷徑。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年輕的時候喜歡寫詩,但是,幾乎沒有寫出好的作品來。後來,他開始深度地剖析自己:模糊而不清晰的內在感情,對外界事物不敏感,詩情枯竭,不自然,純粹是從腦子中虛幻出來的。後來,他因為寫散文而一舉成名。
人最大的失敗在於不認識真正的自己,因為不明白自己的優、劣勢所在,所以不能準確地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發展方向,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掘自身的潛力,最終一無所成,一敗塗地。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為什麼會活得累呢?許多人都想得到答案,你可能也在內心發出過類似的呐喊。每個人都有壓力,壓力一方麵源於生存向我們的索取,另一方麵主要產生於自身。我們因為不能清晰地認識自己,總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在不適合自己的領域迷茫地重複那些無效的人生程序,多數人的苦惱都由此而起,難道不是嗎?
第119天生不貪求,死不畏懼
我早就認識到,永遠變動,永不停息,是宇宙的根本規律,要求不變是荒唐的。萬物方生方死,是至理名言。
——季羨林
季羨林的話,其實是教人看清生死。而同時,他又說到自己還無法做到這般豁達,心中總是有矛盾,他一方麵眷戀人生,一方麵又覺得人生太辛苦了,想要好好地休息。季羨林也曾這樣說道:“我時不時地總會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讓自己的心情半天難以平靜。即使在春風得意中,我也有自己的苦惱。”事實上,人生中有許多這樣的矛盾和苦惱,人人都想擁有超脫豁達的人生,但是這又談何容易。
莊子曾說:“萬物方生方死。”簡單地說,就是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的,沒有哪一刻的事物是完全相同的,在每個時間點上,都有舊我的消失與新我的產生。也正如梁啟超所說:“以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是的,每個人都應當時刻向前看,活就要活得灑脫、自然。
有一天,寺院中的方丈將弟子叫到自己的門前,問道:“你們說說,你們每天托缽乞食,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弟子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是為了滋養身體,保全生命。”
“那麼,肉體的生命到底能維持多久呢?”方丈接著問。
“平均算起來,有情眾生的生命大概有幾十年的時間。”一個弟子回答說。
“看來,你還並沒有弄明白生命的真諦到底是如何。”方丈搖頭歎氣地說道。
另一個弟子則想了想說道:“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間,春夏萌發,秋冬凋零。”
方丈還是搖搖頭道:“還不夠,你能覺察到生命的短暫,但也隻是看到生命的表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