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時,約翰遜的胸中湧起了一股暖暖的激流:“原來,我串起的這根關於愛的鏈條,被周轉了無數的人,最終經過這位少年還給了我,所以,我一生做的所有好事,全部都是為自己做的!”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愛是一盞燈,照亮別人,也在溫暖自己。所以,生活中,要盡可能地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最終你將會與約翰遜一樣感受到:一生做的所有好事,全部都是為自己做的。
這是一個合作型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更是一種互助的關係。惟有我們先去善待別人,善意地幫助別人,才能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獲得良好的人緣,才能使自己的道路更為順暢。
同時,幫助別人也是在強大自己。你所施予別人的幫助,並非是你自己失去的。當你滿懷熱忱地去幫別人解決某一問題的時候,便會產生一種在自我狀態下難以萌生的“智能受激狀態”,一個具有積極心態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就會促使自己的身體與精神處於一種“總動員”的狀態,使自己的能力有更為出色的表現。也許,別人求助的問題,有可能是你未遇到過的。所以,你如果為別人解決了難題,也增長了自身的才智,使自己更為出色。
佛家有語,“施比受有福”。因為施,是給予,是幫助他人,是自己有價值、有能力的具體表現。而受,是接受別人的恩惠,是讓別人來拯救自己,是弱者的行為。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常懷助人之心,多去幫助別人,那麼,你獲得的不僅僅是快樂,可能還會是更大的驚喜。
第147天日行一善,每天修善靈魂一點點
就像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麼地方藏著的一口水井,由於心中藏著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周國平
葉舟先生指出,我們要在生活中不斷地修煉出一雙善良的睛睛。生活並非是由偉大的犧牲構成的,而是由一些小事情,比如微笑、善意和小小的職責所構成的。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便是無微不至的關懷,善意的語言使人產生精神的共鳴,讓人感到欣慰、安寧和舒適,並由此產生美好的想象。
其實,葉舟是告訴我們,行善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開始,並不是需要你去行大善事,做大犧牲。惟有從細微處著手,行小善,才能不斷地讓自己的心靈不斷地充滿善意。為此,我們要深刻反思自己每天的行為,是否在行善。隻要你每天進步一點點,積沙成塔,彙流成河,心中總懷善念,多做點善事,久而久之,你就會習以為常,我們就會成為一個處處與人為善的人,同時,你也將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有這樣一個故事:
他父親是位大莊園主。
在7歲之前,他曾經過著鍾鳴鼎食的生活。在20世紀60年代,他所生活的那個島國,突然掀起了一場革命,他失去了一切。
當家人帶著他在美國邁阿密登陸時,全家所有的家當,是他父親口袋裏的一遝已經被宣布停止流通的紙幣。
為了能在異國他鄉生存下來,從15歲開始,他就跟隨父親打工。每一次出門前,父親都曾這樣告誡他:隻要有人答應教你英語,並給一頓飯吃,你就留在那兒跟人家幹活。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海邊的小飯館裏做服務生,因為他很勤快,而且還好學,很快便得到老板的賞識。為了能讓他學好英語,老板甚至還把他帶到家裏,讓他和他的孩子們一起玩耍。
一天,老板告訴他,給飯店供貨的食品公司招收營銷人員,假如樂意的話,他願意幫助引薦。於是,他獲得了第二份工作,在一家食品公司做推銷員兼貨車司機。
臨去上班時,父親便告訴他說:“我們祖上有一條遺訓,叫‘日行一善’。在家鄉時,父輩們之所以成就了那麼大的家業,都得益於這四個字。現在你到外麵去闖蕩了,最好也能好好記住它,並且去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