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他所在的鎮上有一位少婦未婚先孕,在家人的逼迫之下,少女便一口咬定這個孩子是慧能的。憤怒的家人就把孩子扔給了慧能。慧能接到孩子後,隻是隱隱地說了一句:“是這樣子啊!”於是,平靜如止水地留下了孩子。從此之後,小鎮上的居民便開始議論紛紛,流言蜚語傳得滿天飛,很是汙穢難聽。
慧能的朋友都說他太過糊塗,即便是自己犯錯,也要緊閉金口,怎麼能隨意就承認了呢?令人無法想象的是,慧能並沒有將孩子送人或者遺棄,而是每天抱著孩子,挨家挨戶地給孩子討奶喝。鎮上的很多人都對他嗤之以鼻,說什麼的都有,但慧能卻依然平靜如水,悉心地照料孩子。
這樣的舉動,讓所有的人都認為孩子是他的。畢竟是親骨肉,否則哪裏會如此細心,忍辱負重呢!可事實並非如此。
一年之後,那少女終於無法忍受良心的煎熬,承認那孩子是她與一位在海邊打漁的漁夫所生。小鎮上的流言蜚語又一次炸開了鍋。少女以及家人萬分慚愧地去尋找慧能,少女抱回被養得白白胖胖的孩子,滿心愧疚地哭著向慧能道歉。而慧能隻是平靜地將孩子交給少女,沒有怨言,沒有追究什麼責任。
慧能大師之所以能寬仁大度,能化解一切恩怨,就在於其人生達到了“忘我”的境界。他不計個人得失,受辱也不辯解,隻是默默地忍受,無憂無懼,這樣的人生是喜劇的,是快樂的,無憂無愁的。
生活中的事情不是樣樣都能盡如人意的,我們就應該像慧能大師那樣,心平氣和、榮辱不驚,既要看得破,又要忍得過。與其在追求是否公平上耗費大量的精力,不如踏踏實實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不是任人擺布,更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一種“忘我”的理智的生活方式。
第157天從狹窄的觀念思維中抽離出來
一個成熟的人,他會從狹窄的觀念思維裏抽離出來。
——葉舟
佛家說,人的悲劇來源於無明。所謂的無明就是無知、無智、無識,不能夠看清楚問題的本質,不能解決當下遇到的任何問題。
一個成熟的人,他不會死守大腦中的那幾個陳舊的觀念,他不會處於封閉的狀態,他必定是一個開放的係統,隨時與外界保持能量流動和信息流動。
有一則腦筋急轉彎這麼說:“一個人要進屋子,但那扇門怎麼也打不開,為什麼?”回答是,因為那扇門是要推開的!其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愛犯類似的錯誤。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有時遇事愛鑽牛角尖,不懂得變通。有時候,周圍的環境變了,我們卻不知道變通,還在固執一端,結果不僅無法成功,還會鬧出諸多的笑話來。
《呂氏春秋》裏記載:
楚國有一人搭船過江,一不小心身上的寶劍掉進了水裏。同船的人都勸他下水去撈,但他卻不慌不忙,從身上拿出一把小刀,在劍落的地方放心地刻下了一個記號。
有人問:“這是做什麼用啊?”他回答說:“我的劍是從這個地方掉下去的。我在這個地方做個記號,等船靠岸時,我就從有記號的地方跳進河裏,把劍撈上來!”船靠岸了,他就這樣下去找劍了,結果自然沒有找到。
這就是我們人所共知的“刻舟求劍”的故事。刻舟求劍,是一種刻板的、不知變通的思維方式。有的時候我們的思維就象那把劍,環境的大船已經變了,而我們卻還在那裏原地不動,我們也會犯不該犯的錯誤。俗話說:“變則通,通則久。”隻要我們學會變通,許多事情都能變不可能為可能了,壞事也可能變成好事。
現實生活中,一些鑽牛角尖的學者,一生都沒有幹出任何成就或一生都陶醉於那麼一顆芝麻大的成績裏而無法出來,這是相當可悲可憐的。
開放是成熟的標誌,寬容是成熟的前提,沒有這兩點,一個人是不可能開悟的,是幹不出什麼大名堂來的。
第158天懂得“自律”,是成熟的一種重要標誌
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方能走端行正。
——翟鴻燊
“自律”是人成熟的又一重要的標誌。“自律”即指在沒有人在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並不是讓一大堆規章製度來層層地束縛自己,而是用自覺的行動創造一種井然的秩序來為我們的學習生活爭取最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