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羅首先分析了人的道德高尚性的自然根源:人是惟一具有理性的動物,具有追求和探索真理的特性,隻有人才能感覺到秩序並知道如何節製言行。進而,西塞羅指出,道德的高尚性具體產生於以下四個方麵(四種基本德性):充分地發現並明智地發展真理;維護人類社會,給予每個人所應得的,忠實地履行其所承擔的義務;具有一種偉大、堅強、崇高、不可戰勝的心靈;一切言行都穩重而有條理,克己而有節製。這四種基本德性也就是義務的四種基本來源,它們彼此相互聯係,但都各自產生某種特定的義務。其中第一種德性包含著智慧與謹慎,它所對應的義務就是追求真理。後三種德性主要與社會生活相關,其義務是提供並維護實際生活所需要的各種物質,保持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在說明了道德高尚性所體現的四種基本德性之後,西塞羅開始逐一進行細致的討論,分析每種基本德性所對應的義務,以及在履行每種具體義務中可能產生的正確和錯誤的兩種情形,指出在履行義務中所應當采取的最“恰當”的行為方式。

針對第一種德性——追求真理和智慧,西塞羅認為,我們在履行其義務時應當避免兩種錯誤:第一,不要以不知為知之;第二,不要浪費巨大的精力在那些晦澀而沒有實質意義的問題上。此外,如果為了探求真理而脫離實踐活動有悖於道德義務,因為德性的全部榮譽在於實踐活動。

關於第二種德性,西塞羅把它細分為兩個方麵:公正和慷慨(善惠)。公正具有兩條基本原則:首先在於“任何人都不要傷害他人,如果自己並未受到不公正對待”(王譯本,21);其次在於將公共財產用於公益,將私有財產用於私人利益。每個人都應當保有自己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但同時應當為公共利益服務,通過互助使人類社會更緊密地聯係起來。公正的基礎是誠信,即信守承諾和契約。不公正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傷害他人,另一種是能夠製止但未予製止傷害他人的行為。”(徐譯本,99)西塞羅列舉了導致兩種不公正的具體動機和情形,指出在情況發生變化時,我們必須根據公正的兩條基本原則來確定自己的道德義務,而不能一成不變。比如履行承諾,如果對接受承諾者有害則不當履行。西塞羅進而以羅馬曆史與現實為例,討論了國與國之間、戰爭狀態中、對待敵人、對待奴隸等各種具體情境中的公正問題。關於慷慨,西塞羅首先指出實施慷慨應當注意的三條規則:第一,我們的善惠不可對我們的施惠對象,也不可對其他人帶來傷害;第二,善惠不能超過自己的財力;第三,善惠必須與受惠者自身的應得程度相稱,這是公正的基礎。同時,慷慨有兩種:行善與回報。西塞羅詳細分析了在現實生活中慷慨所麵臨的複雜情形,指出違背上述三條規則的行為絕不是真正的慷慨。還要注意到,由於自然原因而產生的人與人之間親疏遠近的不同,因此在履行慷慨的義務時也要分出主次。

在論述第三種德性——勇敢而偉大的心靈時,西塞羅首先引述斯多葛派對勇敢的界定“勇敢是維護公正的德性”,(王譯本,63)指出凡是缺乏正義的行為都不是真正的勇敢。勇敢而偉大的心靈具有兩種特性:一是蔑視外在的情勢,因為他們相信,“隻有高尚、合適的行為才值得人們讚賞、期望和追求,而不應該屈服於任何人、任何心靈衝動和任何命運變幻。”(王譯本,65)二是如果具有這種心靈,那麼就應當從事那些確實偉大而又非常有益,但卻非常艱難而危險的事情,甚至甘冒喪失生命和其他與生命相關的事物的危險。接著,西塞羅具體討論了這種德性在不同的人身上,在不同的實踐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多種情境,並一一進行了對比說明。

西塞羅把最後一種德性概括為克己、節製,平息心靈的混亂和保持事物的尺度,也就是“恰當”(decorum)。西塞羅認為,恰當與道德高尚性密切相關,它體現在所有的基本德性之中。恰當就是遵循自然,與自然保持和諧。無論是在履行各種義務時,還是在日常生活的言行舉止中,都應當做到恰當。西塞羅具體討論了人生各個時期的義務、行政長官、本國公民和外國人的義務。

在第1卷的最後部分,西塞羅對道德高尚性所體現的四種德性及其相關義務進行了總體的比較。這樣,在各種有德性的行為之間發生衝突時,我們可以比較哪種行為更具有德性,以此來權衡我們的義務。在對道德高尚性的各個方麵作出說明之後,西塞羅進入到第2卷,開始了“利益”問題的討論。

與利益有關的義務問題

西塞羅首先指出,人們對於“有利”(utile)的理解已經逐漸產生了很大的偏差,即把道德的高尚性與利益割裂開來,認為高尚的事情可能是沒利的,有利的事情則可能是不高尚的。正是這種錯誤理解使人們常常對狡猾之人感到欽佩,把詭詐視為智慧。西塞羅強調,要避免這種情況,就必須使人們認識到,一切高尚的同時也是有利的,“隻有通過高尚的思想和正義的行為,而不是靠欺騙和詭詐,才能達到他們希望達到的目的。”(王譯本,165)

通過對比動物和人的生活,西塞羅論證出人類為了更多的利益而達成的合作應當歸功於智慧與德性。人類社會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正是因為人們聚集在一起,製定法律,形成習俗,公平地分配權利,通過相互的給予和接受,互相效力,這樣人們才滿足了自身的一切需要。如果沒有人們的協力相助,那些偉大人物也不可能建立巨大而有益的功績。因此,如何獲得人們的信任與愛戴,就成為與獲得巨大利益直接相關的問題。西塞羅詳細論述了獲得並保持人們的支持與榮譽的三個必要條件:人民的愛戴、信任與欽佩。要實現這三個條件,就必須履行與之相關的那些義務。比如,要贏得人們的愛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善意的服務;要贏得人們的信任,就需要具備智慧和公正這兩種德性,公正更為重要;要贏得人們的欽佩,就需要某種卓越的才能和超凡的精神。年輕人要想贏得人們的欽佩,應當在克己節製、敬重父母親友、熱心國家事務等方麵履行好自己的義務。此外,和藹的言談、雄辯的演說、法庭上的成功辯護,也都可以獲得人們的讚譽和感激。

西塞羅認為,善行和慷慨也能獲得人們的好感、愛戴和支持,從而產生巨大的利益。西塞羅具體比較了表達善意的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提供服務,一種是直接給予錢財。後者更容易,而前者則更高尚。慷慨地施予錢財時要注意行為的“恰當”,既不要胡亂施舍,也不要過分吝嗇,而是要把錢用在修建公共工程、贖俘和濟貧這些正當的方麵。西塞羅把通過提供服務而表達的善行區分為兩種:提供給整個國家和提供給個人的。通過眾多曆史事例,西塞羅指出在提供服務時應當最大限度地保持公正,兼顧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避免貪婪、不公正和危害公共利益的行為。

最後,西塞羅提出,人們需要對各種不同方麵的利益進行相互比較,考慮它們之間重要性程度的不同,以此結束了第2卷的討論。

道德高尚性與利益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