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中醫對女性生理特點的認識(3 / 3)

正常婦女的陰道、陰戶常有適量的液體滋潤,這種液體色白或無色透明,質稍黏,無異常氣味,其量不多,一般在經前期、經間期和妊娠期稍有增多,這就是通常所稱的白帶,也稱帶下,屬於正常生理現象。《沈氏女科輯要》中就有記載:“帶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潤,本非病也。”並深刻地認為:帶下的作用是潤澤陰部,抗禦外邪。

4.妊娠與產育《靈樞·決氣》記載:“兩神相摶,合而成形。”充分說明了月事以時下的女子和精氣溢泄的丈夫兩性相交,兩精結合,就能構成妊娠及妊娠過程。曆代醫家對妊娠與產育的許多認識是與現代醫學研究結果完全吻合,而且,有些源於實踐和臨證的觀察,還有待進一步探索。由於篇幅有限,這裏隻能簡介其共同的要點。

中醫學認為,初次懷孕的婦女叫“初孕婦”,懷孕兩次以上的婦女,稱“經孕婦”。性成熟期婦女受孕以後,月經停止來潮,髒腑經絡的氣血下注衝任,以養胎元。這個時期,全身血液相對不足,而氣相對有餘,形成了陰聚於下、陽盛於上的特點。在妊娠初期,由於血聚於下,衝脈之氣較盛,如胃氣素虛者,易挾肝胃之氣上逆,多有擇食喜酸、惡心作嘔、晨起頭暈等現象,俗稱妊娠反應。妊娠期間,白帶增多,乳房增大膨脹,甚至乳頭痛得不能著衣、乳頭及乳暈呈黑褐色,並能擠出黃色的初乳。妊娠3個月後,小腹膨隆,可摸到包塊。4個多月後,可以感覺到胎動。妊娠期間的小便頻數也屬正常現象。

清代《醫學入門》中指出:“氣血充實,可保十月分娩……凡二十七日即成一月之數。”十個月為二百七十天,與現代計算妊娠日數後為280天亦相接近,故稱“十月懷胎”。妊娠期滿後,胎兒通常自然產下,猶如“瓜熟蒂落、粟熟自脫”。《達生篇》提出臨產時宜“睡、忍痛、慢臨盆”的6字訣,對指導臨產、分娩有重要意義。楊子建《十產論》說:“女人懷胎十月,陰陽氣足,忽腰腹作陣痛,相次胎氣頓陷,至於臍腹痛極,乃至腰間重痛,穀道挺迸,繼之漿破血出,兒子遂出,名曰正產。”這裏所說的正產,即足月正常。臨產之時腰腹陣陣作痛、小腹下墜、間隔時間越來越短、持續時間越來越長,繼之肛門墜脹、產戶窘迫、胎兒逐漸娩出,胎衣(即胎盤)也隨之而下。

由於分娩時的出血耗傷了陰液,陰血驟虛,陽氣易浮,因此在產後1~20日內常有輕微的發熱(不超過38℃)、惡露、自汗等,這是產後暫時性陰虛陽旺的症狀。一般在短時間內即可自行消失。產後數日之內,因胞宮正在恢複過程中,下腹部常有輕微的陣發性疼痛,以哺乳時更為明顯(因嬰兒吸吮乳頭,可以刺激子宮收縮),而且按之有塊(子宮),此包塊逐日變小,一般在產後第10~14天消失(此時子宮已縮小降入骨盆)。產後從陰道排出的液體,中醫稱之為惡露。惡露中含有血液、壞死的蛻膜組織及黏液。一般產後頭3天為血性惡露,量也較多;以後顏色逐漸變淡成為漿液性惡露;7~10天後惡露呈白色或黃白色,稱之為白惡露。惡露多在2周左右消失,最多不超過3周。否則為產後病態,如產後惡露不絕等。

由於產後哺乳,脾胃所化生之精微,除供應母體本身的營養需要外,另一部分則隨衝脈與陽明之氣上行(乳房屬足陽明胃經),化生為乳汁,所以哺乳期間,常有月經停閉,稱為哺乳期閉經。若脾胃不調,常並發產後少乳或缺乳等病症。

產後6~8周的時間,稱為產褥期,產褥期若合理調養,產婦的身體就會較好地恢複孕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