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賺錢的妙計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投資致富法。有人歸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產生了四代富翁,其中第一代富翁靠體力,第二代富翁靠魄力,第三代富翁靠財力,而目前正在我們身邊誕生的富翁靠什麼呢?——智力!在當今世界,規定權力與財富分配的遊戲規則已經改變。正如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所說:知識資本最終將導致“世界財富的一次大轉移”,轉移到知識資源掌握者手中。21世紀,是依靠知識和頭腦致富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任何一個身穿牛仔褲的年輕人都可以平地一聲雷,眨眼成為巨富——隻要他掌握了特殊的知識。
90。憑知識打天下
沒有錢不要緊,沒有關係不要緊,隻要你有知識,你就能雙腳走天下,兩手抓財富!
1999年度美國矽穀“十大風雲人物”中,華人占了4位,而他們無一不是從窮書生走向億萬富翁的。這4位華人創業英雄曾經是留學美國的莘莘學子,如今成為新華人富翁的代表。
陳宏出生在西安,1985年赴美攻讀博士,20世紀90年代初,陳宏在矽穀創辦了一家網絡服務公司Aimnet,從而成為互聯網產業最早開拓者之一。1994年,他又創辦了環球國際漫遊聯網公司(GRIC)。該公司1999年在納斯達克上市,陳宏也因此成為第一位來自中國內地而在美國成功上市的電子商務商家。迄今,他的公司市值已經超過10億美元。
李廣益第一次創業在1987年,他依靠四處籌集的100萬美元創辦了Digickm係統公司。7年後,公司被新加坡創新公司以4000萬美元收購。1998年,李廣益開始了第二次創業,成立了傳媒譯碼通訊公司。1999年6月17日,世界著名的思科公司以4。7億美元並購了傳媒譯碼公司。此次並購,創下了迄今為止並購未上市公司的最高價紀錄,使傳媒譯碼公司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李廣益身價一下子翻了16倍,成為新華人富翁的佼佼者。
陳丕宏是搞電子商務的“精英”。1989年,陳丕宏拿出4000美元創辦了名為“贏家”的第一家公司,3年內年營業額達到2000萬美元。後來被賽貝斯公司以1億美元兼並。不甘寂寞的他又於1993年創辦了宏道公司,主要從事商務軟件開發。軟件一開發出來,很快就被摩托羅拉、花旗銀行、美國航空、香港電信等400多家跨國公司采用。陳丕宏的公司1996年上市,上市後股價屢創新高,半年投資回報率曾高達400%。1999年11月,宏道公司創辦人及董事長陳丕宏,被美國權威機構評為“全美100位最具影響力的科技精英”。
與前麵幾位傳奇人物的成功經曆相比,段曉雷用做小買賣賺來的一點錢創辦了Utron公司,做起主機板及筆記本電腦的買賣。1996年2月,段曉雷終於創辦了網上網公司。公司推出能提供網絡服務業者所需要的寬頻網絡。1998年12月,段曉雷的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半年後,公司的市值達到2億美元,網上網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寬頻中心之一。
現代的社會,已是一個非知識非人才難以立足的社會。統計近幾年的致富者,80%以上是30歲到40歲之間的年輕人。這些年輕有為的成功者與富翁都來自我們普通的百姓中間,他們的昨天與我們芸芸眾生一樣平凡普通。沒有顯赫的門庭,沒有結交權貴到處鑽營,沒有憑條子批地皮,沒有鯨吞國有資產,沒有貪汙受賄巧取豪奪,也不像某些文體明星那樣憑色相和青春吃飯還不時口吐狂言不知天高地厚,他們出身平凡,艱苦求學,以知識為資本,創下了驕人的財富與業績。
過去一個富翁的誕生,需要幾代人的財富積聚,即使一些白手起家致富者,也幾乎耗去了一生的精力,才得以成為富豪。但現在因為有知識的力量,財富積聚的速度成倍成倍地增快了,過去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財富積聚,現在幾年甚至兩三年就完成了。這就是知識的魅力和威力。
憑老子打天下,憑權術斂巨財的日子已結束,機會麵前人人平等,隻要你認真學習、努力工作,知識經濟的世界都會給予你相應的回報。這種社會機製與時代風氣是比幾位數的財富都更為重要的,它讓每個人都有望成為富翁。沒有錢不要緊,沒有關係不要緊,隻要你有知識,你就能雙腳走天下,兩手抓財富!91。知識乃財富的開山祖
大學生不僅會讀書,還會創業,會賺錢,這是知識經濟時代給新一代大學生提供的新機遇。
1997年舉行的第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學術作品競賽上,爆出了“一項大學生成果賣出700萬”的新聞,曾經轟動一時。
1997年11月10日,在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的簽字儀式上,林青與重慶農藥化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世倫分別簽訂了轉讓合同書,而轉讓費則高達700萬元。這對林青來說,是筆多麼大的巨款。
林青,這個四川聯合大學皮革工程專業女碩士生,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成功和榮譽,一臉的坦然和輕鬆。她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靈感”和“天賦”,而隻是覺得“水到渠成”,隻是在實習中發現皮革生產過程中的問題並想法解決獲得的成果。說來也挺有傳奇色彩。這位在皮革生產技術研究中取得巨大成功的河南姑娘,一開始選擇專業時卻是“另有其愛”——電信專業。林青於1991年參加高考,本來一心想學電信專業,哪知道卻陰差陽錯地進了皮革工程專業。小姑娘開始時挺不樂意:“那不就做皮鞋嗎?我可不幹。”為了這事她可沒少懊惱困惑過。但很快,她便得知了四川聯合大學在這一專業設有輕工博士後流動站,其學術地位在全國可屬一流。於是,林青安下心來學習,並於1996年隨同導師參加了亞洲國際皮革科學技術會議,在會上,她不僅宣讀了自己的論文,而且成為了會議主持人。那一年,她才24歲。
1995年3月,林青到成都的一家工廠實習。不久,她便發現了製革中采用的鞣劑各有優缺點,能不能找到一種更好的新產品呢?這個念頭跳入了她的心裏,從那年暑假開始,林青就一頭鑽進了新產品的研究中,新產品小試成功後,她又進一步擴大試驗,幾個寒暑假幾乎都泡在了工廠裏,和工人一塊吃,一塊住,一塊幹,工人們看到這個不一般的大學生都禁不住嘖嘖稱讚:“這個女娃吃得了苦,不簡單。”
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和鍥而不舍的拚搏,她的研究終於成功了。
1997年,林青帶著她的成果來到了南京參賽,人山人海的大學生科技展廳裏,各式各樣的成果分外搶眼。而林青的“KMRC鉻鞣粉生產技術成果說明書”迅速成了展區的搶手資料。而南京、濟南的兩家皮革廠更是當即表示願出高價洽購。最後,重慶農藥化工集團公司以700萬元的轉讓費獨家買斷此項技術成果。
消息傳開後,很多人都表示疑惑與擔心:“一個大學生的成果值這麼多錢?萬一搞砸了怎麼辦?”麵對眾人的疑問,公司副總經理回答得相當簡潔“值!”事實上,重慶農化集團真正吃到了科技的甜頭:早在兩年前,這家公司還在因為廢料無法自行處理、經濟效益不佳而舉步維艱時,試用林青的新技術,公司不僅解決了汙染治理的老大難問題,經濟效益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大學生不僅會讀書,還會創業,會賺錢,這是知識經濟時代給新一代大學生提供的新機遇。
向南是北京某科技大學物理係研究生,早在他讀大學的時候,他就以專利技術成為北京海澱區一電池生產股份公司股東,每月收入4000餘元。
剛進入大學校園時,許多同學都紛紛去做家教,希望用做家教的一點點收入來貼補自己的大學生活費用,但向南絲毫不為所動,他有自己的長遠打算。僅靠做家教,以後走上社會怎麼辦?再說,做家教時間要求緊,並且家長掏錢,要的都是立竿見影的效果,出效果快了好說,如果碰上個腦瓜不開竅的學生,遲遲不見效果,家長臉色是不會好看的。在這所大學,有的是頂尖級的教授和專家,科研設備也齊全,不懂的東西可以問,時間也充裕,如果自己進行科研發明,環境條件十分有利。
於是,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向南便著手研究汽車蓄電池了,節假日和課餘時間,同學們都忙著去做家教,他卻躲在宿舍裏擺弄蓄電池。之所以選擇研究汽車蓄電池,是因為他認為汽車蓄電池在我國有十分廣闊的市場,許多專家都預測說,21世紀將是中國最繁榮的汽車時代,汽車時代,少了蓄電池怎麼行?
有同學笑向南說:“向南一心要當老學究啦。”但他不以為然。他喜歡搞科研,又渴望自己能擁有比較富足的經濟生活,所以就選擇了這條路。1996年秋天,向南研究的節能汽車蓄電池順利獲得國家專利後,國內十幾家生產汽車蓄電池的廠家就瞄上了他。他順利地和北京這個廠家簽訂了以科技專利入股的合約,成為了全國第一個大學生股東,每個月可以依靠那項專利領到4000餘元。
許多人把大學生叫窮學生,因為除了父母的供養,他們在經濟上沒有任何來源。尤其是近幾年來大學收費標準越來越高,使許多農村大學生更是淪為貧困一族。
那麼,被稱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是否注定了就隻能是一貧如洗呢?其實不然,他們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豐富知識和特有的活躍思維,自主創業,為社會也為個人創造財富。
1999年,中國科技大學劉慶峰等6名學子,由於參與計算機“人機語音對話技術”研究並做出創新成果而在中國科大天音公司中獲得668。85萬元的配股金額。這意味著這6名在校大學生因技術創新而每人獲得了上百萬的資本,成為校園裏的百萬富翁!
據介紹,劉慶峰等6名學子,2人是博士生,1人是碩士生,3人是本科生,他們都參與了中文語音合成技術的研製開發工作,研製了我國首台“能聽會說”漢語的電腦,為我國在國際人機語音對話高技術領域贏得了一席之地。其中二年級博士生劉慶峰因做出多項關鍵技術創新,為首次將中文語音合成技術推進到實用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而獲得個人最高股權獎勵,並被聘任為新公司總經理。
隨著大學教學的改革,尤其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增加,許多大學生已不滿足於僅僅是死讀書、讀死書,而試圖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社會,應用於實踐。這既鍛煉了大學生的實踐創業能力,又使一批大學生因知識而致富。
92。“財富教授”創造財富
在知識經濟時代,僅有知識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如何將知識資本化。
在華中農業大學執教20多年的李衛武教授,果斷地跳進商海,領銜創辦了一家“教授公司”——湖北暢響生物工程園有限公司,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一大批教授因此被稱之為“財富教授”。
1997年,李衛武拿出準備買博士生導師樓房的12萬稿費,又鼓動8位老教授集資8萬元,總計20萬元注冊成立了暢響公司,主業定位在為農民提供生物製劑產品。區區20萬元,在現代社會裏辦公司,實在是少得可憐。但是,他們有著另一筆雄厚的資本,那就是他們所掌握的高新技術。
一批老教授和退休教授是公司的“主角”,他們主要來自3個專業:一是生命科學和環境保護,以產品研究、開發為主;二是植保、園藝、水產和獸禽專業,以產品示範、推廣及售後服務為主;三是管理營銷專家。這些教授分別從日本、美國等地引進複合菌母液,對菌種進行分離、培育、提煉。教授們用多年的積蓄和稿費,開發出係列活菌製劑產品,不僅完全適合中國的氣候和生產環境,而且產品質量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其中暢響EM是“教授公司”的主導產品。何謂EM?簡單地說,就是複合微生物菌劑的研究應用技術,其奇妙之處在於可讓稻田隻長稻子不長草,可讓堆積如山的牛糞看不見蒼蠅飛舞,聞不到一點臭氣。EM技術享有“拯救地球的技術”的美譽,是繼“地膜覆蓋”、“旱育稀植”之後的第三次農業技術革命。這個麵向發達地區和富裕地區的EM產品,讓暢響公司擁有了遍布11個省市的1000多名區域經銷商隊伍和34個示範點,並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2000年,公司訂單達1。7萬噸,價值1。2億元。
李衛武充滿信心地表示,通過知識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結合,暢響公司在3年內可望建成由100名專家教授組成的中國民間最大的生物研究院、中國最大的民營教授公司、中國最大的民營生物工程產業基地。
在知識經濟時代裏,富翁大都也是知識大亨;但知識大亨卻不見得都是富翁,二者之間還有著相當大的距離。如果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有了知識就能發財,持有多少知識就能立即兌換成多少現金,那是非常幼稚的想法。我們說知識即財富,但不是籠統指一般的知識,也不是指存在於人的大腦或書本上的那種知識,而是指資本化以後的知識。而如何將知識資本化,是決定知識能否轉化為財富的關鍵。過去許多人學富五車,但卻終生一貧如洗,原因就在於沒有將掌握的知識有效地轉化為財富。“教授公司”的成功,就在於他們把知識資本轉化為了產業資本,從而獲取到了豐厚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