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1 / 3)

反敗為勝的妙計

我們都知道,失敗不是好事,但在市場競爭中,不管我們怎樣小心翼翼,怎樣苦心經營,總有失誤的可能,總有失敗的時候。而一旦遭到失敗,隻是悔恨、泄氣是無濟於事的,重要的是如何行動,以挽回敗局。如果失敗後我們即心灰意懶,則此時的失敗或者還隻是一點失利就成了永恒的失敗。而實際上,許多時候我們遇到的所謂失敗或者失利,是完全可以挽回的,甚至是完全可以反敗為勝的。

經營的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麵對現實。勇敢地承擔責任,自我反省,反敗為勝。有道是,棋輸還有棋盤在。經營者勇敢地麵對失敗,承擔責任就是反敗為勝的起點。很多經商者都是在市場競爭的教訓下,吃一塹,長一智,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隻要我們能冷靜地找出失敗的原因,吸取失敗的教訓,樹立一切從零開始的勇氣,排除雜念,輕裝上陣,重上戰場進行拚搏,完全有可能反敗為勝。

99。“尿變紅”:鬆下幸之助的“法寶”

沒有哪個成功者是一蹴即就的,沒有哪個致富者是一步登天的。

被稱為“經營之神”的日本鬆下幸之助,可以說求名得名,求利得利,求壽得壽。像他這樣名、利、壽三者兼得的企業家,在人類史上屬罕見的。

鬆下幸之助白手起家,從生產電燈插座踏入商界。經過幾十年的有效經營,到1995年,鬆下幸之助擁有的鬆下電器工業營業額達802。5億美元,擁有資產800億美元,雇聘員工254059人。誰能想到這麼一家世界屈指可數的大企業創始人,竟曆盡人生坎坷!

鬆下幸之助的前半生是十分艱苦和不幸的,他11歲時因家庭生活貧困而輟學;13歲時父親因無錢醫治而早逝;他本人17歲時由於生活勞碌而差一點被淹死;20歲時母親又病故,而他本人又因患肺病幾乎死亡;34歲時惟一的兒子僅6個月就死去;他長期受病魔折磨,40歲前有一半時間因病臥床……

做人的關鍵在於有積極的人生觀。飽經艱難的鬆下幸之助認為,壞事可能變成好事,危機可能變成時機,逆境可能變成順境。他每當受到挫折和遇到打擊時,就以鄉下人洗甘薯的景象撫慰自己。

日本的鄉下人洗甘薯是這樣的:在木製的大桶裏裝滿了水和甘薯,人們用一條木棍不停地攪動,大小不一的甘薯隨機攪動,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來,浮浮沉沉,互有輪替,甘薯終於被洗幹淨了。

鬆下幸之助說:甘薯的浮浮沉沉,互有輪替的景象,正是人生的寫照。每個人的一生,也會浮浮沉沉的,不會永遠春風得意,也不會永遠窮困潦倒。這持續不停的一浮一沉,就是對每個人的最好磨練。

因此,遇到挫折與困難後,鬆下幸之助沒有潦倒,而是更加奮發地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變賣了妻子的陪嫁飾物得了幾塊錢,自己生產電燈插座,然後逐步擴大生產,進而生產電器產品,再走上世界電器大王的寶座。這中間雖然又遇到過許許多多的挫折,但均被鬆下的奮鬥精神所戰勝。

日本鬆下電器的一家經銷商,有一年因經濟不景氣,生意很慘淡,他向鬆下幸之助請教改善營運的秘訣。

鬆下聽完那個經銷商的申述後說:“目前的市場蕭條,生意不好,自然不能怪你。不過,我想請問你一個問題,你的尿有沒有變紅過呢?”

經銷商感到奇怪,鬆下先生怎麼反過來問這樣的問題呢?他思考了一下後,搖搖頭說:“沒有啊!我的尿從來沒有變紅過。”

鬆下說:“問題就在這裏。麵對蕭條的市況,你的生意清淡,而你的尿仍然清澈,這表示你奮鬥努力的程度不夠。每個成功的生意人,為了突破不景氣,無不絞盡腦汁,寢食難安;連續幾個晚上的焦慮與思考失眠,尿自然而然地會變紅了。你今天向我請教改善營運的方法,我沒有什麼秘訣可提供給你,不過,我奉勸你閉門苦思,奮全力去掙紮,直到你的尿變紅為止,我相信你會走出一條路來的。”

經銷商聽了鬆下的一席話後,回到店裏徹底地自我反思,後來他召開全店職工會議,把他向鬆下幸之助請示的過程告訴了大家,並請大家按這位“經營之神”提供的“法寶”去努力奮鬥。經過一番閉門思過後,這間商店重新布置櫥窗,研究出加強服務的措施,並開始了上門推銷和上門維修服務、送貨上門等工作。半年後,該經銷店銷路好起來了,營業額直線上升。

一年後,這位經銷商又登門拜訪鬆下幸之助,但這回不是求教了,而是道謝。他感動地向鬆下說:“感謝您‘尿變紅’的寶貴啟示,我的店子生意旺起來了,您贈給我的法寶真使我一生受用不盡。”

諺語有說:“多一份耕耘,多一份收獲。”它講明成果對勞動的報酬。這就是鬆下幸之助的“尿變紅”的道理。

希爾認為:“商賈巨富很容易被人誤解為殘酷無情甚至冷血;其實,與眾不同的是強大的意誌力、恒心和毅力——這些都是他們成功的保證。”

確實,成功人士的恒心和毅力往往是許多人想像不到的。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經曆了9999次失敗。有人問他:“你是否還打算嚐試第一萬次失敗?”

猜猜愛迪生怎樣回答這個問題?他說:“那9999次並非失敗,它們隻是在告訴我如果再用以往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愛迪生憑著鍥而不舍的毅力,終於在10000次實施之前發明了今天我們須臾不可缺少的電燈。他以自己的經驗告訴人們:“失敗者往往是那些不曉得自己已經可以接觸到成功就放棄嚐試的人。”沒有哪個成功者是一蹴即就的,沒有哪個致富者是一步登天的。

100。原一平的“腳繭”

“好運”眷顧努力不懈的人。

身高隻有1。45米的原一平,貌不驚人,可是在日本的人壽保險界裏,他卻是一位響當當的人物。因為他在同行業中連續15年保持了全國業績第一,被日本人尊稱為“推銷之神”。

原一平69歲時,一次應一家人壽保險公司的邀請做公開演講。在演講會上,有人問他推銷成功的秘訣。他當場脫掉鞋襪,請提問者走到講壇上,說:“請你摸摸我的腳板底。”發問者莫名其妙,但也隻好照原一平說的做了。

原一平問:“您覺得怎麼樣呢?”

提問者說:“您的腳底繭好厚啊!”

“不錯,我的腳繭特別厚,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為什麼呢?”

“因為我走的路比別人多,比別人跑得勤,所以腳繭特別厚。”

提問者這才恍然大悟,道謝而去。

原來,原一平的意思是說,他的推銷成功的秘訣惟有“勤”字而已。

原一平在從事推銷人壽保險工作之初,因為沒有固定收入(沒有固定薪金,收入完全來自成交額提取的傭金),所以有三年多的時間,不吃中餐(沒錢吃),不搭電車(沒錢搭車),每天用那雙勤奮的腳,馬不停蹄地推銷。

他平均每個月要用掉1000張名片,每天一定要訪問15位準客戶,沒訪問完畢就絕不作罷。他經常因受訪者不在,而在晚餐後再去訪問,常常是晚上11時後,才能回家休息。由於他訪問勤快,50年來,他積累了2。8萬個準客戶,這就是他被譽為“推銷之神”的由來。

原一平以自己的切身體驗,深有感觸地說:“好運”眷顧努力不懈的人。

努力不懈、自強不息,這是成功者的一項基本素質,也是致富的基本前提。古人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勞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此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對此許多人卻似乎不太在意,遇到一點困難,一點挫折,就悲觀失望,就灰心喪氣,結果自然是一事不成。缺乏毅力,是許多人的一個通病。不解決這個問題,而一味地想賺大錢發大財是不現實的。

101。信心加毅力:蔣震再創輝蝗

致富是令人神往的,但通向致富的道路是坎坷的、曲折的、艱難的。

1973年的香港,由於中東爆發石油危機,嚴重打擊了香港的各行各業,特別是塑膠業。當時,股票暴跌,百物騰貴,失業人數大增,小市民生活苦不堪言。

有一天,一位蓬頭垢麵、愁雲慘霧、油汙滿手的50歲男子,拖著疲乏的腳步,踏進旺角一位著名相士的命相館。他明顯地受了很大的挫折,希望能獲得這位相士指點迷津,趨吉避凶。誰知道,相士如此地鐵口狠批:

“你的命格,與富貴無緣。我看你還是安分地找一份工作,做個打工仔——你是不適宜自我創業的。”

換了另一個人,受了這種挫折之上的挫折,大多數會壯誌消沉。但這位已經50歲的落魄問津者,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造命人”——這位相士的話,反而激勵了他的鬥誌。他憑著超乎常人的信心與毅力,麵對逆境,在往後的日子裏,逆流而上,自我創富而終成富豪。

1991年的農曆年初二,在中東炮火彌漫之際,香港維多利亞港舉辦了一個世界第二大規模的煙花彙演。而這個悅目繽紛表演的讚助商“震雄集團”(工業機構),打破了曆年來類似彙演被商業機構壟斷的傳統。

“震雄”的創辦人,就是當年那位落魄者、向相士“下馬問前程”的中年人蔣震。

而蔣震由“黴”至“發”的秘密,就是信心加毅力。

蔣震是山東人,生於1923年,幼年在濟南度過。1949年,蔣震來到香港。這位山東大兄,不懂本地話,舉目無親,身無分文。為了糊口,他曾做過苦力、紗廠染工,當過開礦工人,甚至有數年的時間飄洋到日本替美軍當海外勞工。

渾渾噩噩,無固定之職,無隔宿之糧;蔣震與家人過了數年朝不保夕的生活,終於在一個偶然機會之下,由鄰居介紹進入香港飛機工程公司工作。

這份工作,成為了蔣氏生命中的轉折點,他首次接觸到機械修理的知識,為日後的工業生涯,奠定了基礎。他邊做邊學,買了不少關於機器與操作的書,充實自己,為將來的發展與成功輔路。離開了“港機”之後,蔣震轉到一家由美國人開設的飛機零件生產商“石利洛”當總管。在這段時間,他不止對機器的認識進一步增加,更在管理方麵上了寶貴的一課。

但“石利洛”由於不獲港府發牌,終於被捷和集團接了手,而蔣震也隻好辭職。

1958年,蔣震憑著一點積蓄,與友人譚雄在大堪村成立了一個小型的修理機械零件工場,而“震雄”就是取2人的名字而成者。

過了一年,蔣譚2人開始生產一些吹氣機和製造醫生用的塑膠藥水瓶;之後,他們嚐試製造吹瓶機,又推出一係列薄膜壓出機。

可惜,由於他們資本有限,生產技術落後,生產的機器很快便受到市場的淘汰。合夥人譚雄見生意不好,心灰意冷,提出退股。從此,蔣震便單槍應戰,獨資經營。

蔣震這位老山東,意誌堅決,不為失敗所挫,仍然埋頭研究吹瓶機的製作與改善。他這個山東一人幫,無法與上海幫、潮州幫、福建幫和廣東幫“掛鉤”,孤獨地經營,每天花上近20小時在工廠,很多時候連家也不歸地工作。

1965年,“震雄”推出了先進的螺絲直射注塑機,獲得中華廠商會第24屆工業展覽會“最新產品榮譽獎”。之後,“震雄”不斷革新、不斷改良它的產品,業務由本港發展到海外各地;1971年,它研製成香港首部全油壓增壓式四安士螺絲直射塑膠機,備受廠方讚揚,奠定了“震雄”的工業地位。

但是好景不長。1973年,中東爆發了對全球經濟災難性的石油危機。香港的塑膠業首當其衝,單在1973年的8至10月期間,已有77家塑膠廠捱不下去而倒閉。

“震雄”欠下銀行200多萬,被銀行逼迫著要還款,蔣震與銀行交涉,獲準將存貨與機器出售,按月攤還欠款。

這個時期的蔣震,每日工作20小時,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克服這個危機。結果,經過3個月之後,他償還了100多萬的債務。銀行見“震雄”信譽良好,便沒有進一步追付欠款,而“震雄”便因此得以苟延殘喘,在經濟複蘇之後,有如它讚助彙演的煙花一般,一飛衝天,光芒璀璨。

現在,震雄集團的機械遠銷全球40多個國家。它的營業額每年高達1億元,而雇用的員工有1400多名。

蔣震的前半生可謂曆盡滄桑,但他認為這恰恰是他成功的基礎:“一個真正生活過的人,必須親身經曆過內心的痛苦與皮肉的磨練。”就是“內心的痛苦與皮肉的磨練”,令蔣震自強不息,克服和超越那令人窒息的艱苦環境,成為一位工業巨子。

致富是令人神往的,但通向致富的道路是坎坷的、曲折的、艱難的。縱觀古今中外的致富者,哪一個不是曆盡磨難?如果致富的路上都是一帆風順,都能一蹴而就,那世界上就不會有人富裕有人貧窮了,個個都會成為富豪。隻有具備麵對困難百折不回、遇到挫折堅持不懈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挖到財富的寶藏。如果因為遇到一點困難就灰心喪氣,受到一點挫折就悲觀失望,並因此而打退堂鼓,這樣的人是永遠也不可能達到致富目標的。

102。逆水行舟:楊受成東山再起

“失敗隻不過是讓我們有個更聰明的開始而已。”

每年8月30,“英皇集團”老板楊受成都要回到自己家中,謝絕一切應酬,閉門反省整整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