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個文化古城,千百年下來,傳統文化對人們的影響既深遠又廣泛,潛移默化,甚至滲透進生活方式中。譬如,以前生活較好的人家,庭院中要有點綴,不可少的三樣東西是天棚、魚缸、石榴樹。與此相適應,就產生了以養魚為生的金魚池居民,以種花為業的草橋花鄉,各大大小小的棚鋪。如今人們住進了樓房,用不著搭天棚了,棚鋪便成了個曆史名詞,這行業的人全轉業到建築行業去搭腳手架去了。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除四舊,把金魚當階級敵人消滅,養魚戶也全轉業了,唯有花鄉保存下來,因為江青女士也要在客廳裏擺花。如今人們生活安定了,仍要養花,而且城市綠化發展極快,花鄉就更加興旺。養魚業也恢複很快。隻是棚鋪這一行永遠消失了。好在有些老工人仍健在,偶爾有地方要搭棚,建築公司自有人承擔建造。庭院種植花木,最宜種海棠、月季,取其“月月吉祥”,“棠棣之花”之意。忌種梨桑,因與“離喪”諧音。如今四合院少了,沒地方種樹,種花的習慣仍保留下來,最多種的還是月季、海棠。隻不過原來種的是木本西府海棠,現在地方狹窄,改種草本秋海棠了。更值得高興的是公共綠地成倍增加,北京人有了較多的活動空間,池邊可以打拳,樹下便於遛鳥。打拳有打拳的學問。遛鳥有遛鳥的講究。打拳遛鳥之後,肚子空了,就需要吃。說到吃,可又是北京的拿手。舊北京隻早點一項,就有說不清的花樣,炒肝、包子、麵茶、燒餅、豆汁、焦圈、炸饊子、老豆腐……不僅好吃,而且便宜,連拉洋車的也吃得起。至於正餐就更說不清了,滿漢全席、魯菜、蘇菜、烤鴨、全羊,中檔的有東來順的涮羊肉、王廣福斜街的炒疙瘩,灶溫的一窩絲……吃飽了還要喝,於是北京的茶館業也遍布全城。人們進茶館不光為了飲茶,還可以在那裏會朋友,談生意,交換信息,調解糾紛。茶館是曲藝表演最合適的場所。許多勞動市民的曆史知識,就是在茶館裏從說書藝人那兒學到的。與此同時,茶館也培養了大批曲藝人,今天健在的許多名家,就是從茶館開始藝術生涯的。前些年因為多種原因,打拳遛鳥的人絕跡了,早點也隻剩下了燒餅、油餅兒。中檔飯館公私合營後變成“一道湯”,失去了自己的風格特色。再加上個別服務人員那副造反派脾氣,飯館成了北京人望而卻步的所在。改革開放以來,許多消失了的東西重新恢複了,服務質量也大有改善。由於個體戶與合資企業的發展,飲食行業顯得比從前更加豐富多彩,不過價錢也已非昔日可比。大眾食品,一改叫“風味小吃”,進入大雅之堂,立即身價百倍,使人們望而卻步。
四十年來北京發生了極大變化,現在仍在變化中。從發展趨勢來看,它會越變越好。再過四十年,北京會以一個既保有傳統特色,又是高度現代化的城市矗立在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