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三峽情思(四篇)(2 / 3)

同行的沙德麟君早已買了滿滿一塑料袋五顏六色的石頭,一把鈔票已經塞給了那個戴草帽的孩子手裏了。我上前去告訴他以後,他用手一摸,弄了滿 滿 一手藍汙,他一臉尷尬與無奈,默默地將整袋石頭倒進那孩子的小盆裏,那孩子瞪大眼睛抗議道:“不能退不能退!”寬厚的沙君拍著他的肩頭對他說:“石頭還給你,錢我不要了。”那孩子這才把小盆湊上來,臉上呈現出一種天真的麻木。

此時,我直覺到這是一個難得的鏡頭,就按下了快門。不料那孩子突然從麻木中醒來,顯得百倍機警,扯著我的衣服嚷著一口好聽的巴東方言:“照相要給錢的,照相要給錢的!”惹得遊客們一個個笑得前仰後合。

在人們的笑聲中,我的心像被放進開水鍋裏緊了一下。我塞給他一張鈔票,不忍再看他一眼,偕沙君走進迷蒙的雨霧之中。不知怎麼回事,眼前的美景頓時暗然失色。

之後,一想起大寧河小三峽的迷人景色,心中總有一片拂不去的陰影。就是那個戴破草帽端著一盆染了顏色的石頭騙人的孩子。我絲毫沒有責怪他的意思——一個四五歲的孩子是誰都沒有權力責備的。他並不可愛,但他可憐,他有著雙重的可憐。他本來應該在陽光明媚的幼兒園中唱著《種太陽》翩翩起舞,能怪他麼?

我隻珍藏著這張照片,提醒自己不要忘掉這個孩子。

屈原和桔

渡船在秭歸的碼頭停泊,我們上岸去參謁屈原紀念館。

秭歸——多麼美的地名,字形美,字音更美。而這個地名原本還有一個愈加美麗的傳說:屈原受饞言被楚王放逐時,他的姐姐特意回來看望他,所以就有了秭歸這麼一個美好 的地名。

紀念館就在長江邊,上岸後沿著石階路拾級而上,大約高出江麵五十多米的山坡上依山勢而建。大門是典型的祠堂式,且具有深厚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紀念館正廳的前麵,立著一尊三閭大夫的銅像,銅像塑得很好,一反我們曆來為偉人塑像的風格,不是那種挺胸凸肚目光炯炯高瞻遠矚超凡入聖的形象。精瘦的屈子,身子微微前傾,目光向下,麵色悲戚,似有滿腹心事。既符合他當時被放逐的處境,又充分地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內心世界。我們在屈原像前行禮如儀,合影留念,然後步入紀念館大廳,人們悄無聲息地在著屈原著作的各種版本和各種實物的展櫃前留連,在內心深處和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進行著默默的溝通。

屈原的故事和傳說,以及他氣貫長虹的詩章,早已為人們所熟悉,且早已深入我們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不僅如此,五十年代,他就成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從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崇仰和紀念。

秭歸不僅產生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還是宋玉和王昭君的故鄉。從紀念館裏出來,我信步徜徉,秋雨迷蒙之中,隻見遠遠近近是一片迷人的綠色,平地山巒到處是一株一株的桔樹,婷婷玉立。肥厚的葉,圓碩的果,形如華蓋的樹冠,沾了雨水便更呈現出一片誘人的油綠。美得那麼純樸、那麼超脫、那麼典雅。桔樹的經濟價值觀賞價值自不待言,她多刺的枝條、不受欺淩的風骨、她根深葉茂獨立不移的品格,不正是造物主在向人類昭示一種精神麼?我想,屈原正是稟賦了這種精神,涵納了這種正氣,才最終成為“深思高舉潔白清忠,汩羅江上萬古悲風”的我們民族曆史上最具有人格意義的英雄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