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讓人羨慕的北京人(2 / 2)

這些年來,每到春節前後,北京人的生活就陷入了一種困境,買菜、買早點、釘鞋、理發、修修補補這些平時一切便便當當的小事,現在也遇到了麻煩,為什麼?外地人回家過年去了。許多年來,北京的一些苦、髒、累、待遇低、不體麵的工作幾乎逐漸都由外地人從事了。垃圾清運、廢品收購、早點攤檔、城市建築,以至於賣菜、釘鞋、保安……等等一係列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大都有由外地人包攬了。北京當然也有不少下崗工人和待業青年,但是如果你好心勸他們去當清潔工或是釘鞋賣菜,人家一定會認為你是看不起人家,寧肯在家裏坐著,寧肯享受“低保”,也決不屑於幹這些不體麵的活兒。這種職業歧視觀念不僅導致他們看不起這些職業,也看不起從事這些職業的外地人,雖然外地人在北京為首都的繁榮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為北京人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在許多北京人的眼中,他們是低人一等的。改革開放的寬鬆政策使得許多農民進入城市,別的大中城市也存在這種現象,但是應該說以北京為最。時下北京流行著一種對外地人的侮稱——老外地,作為一個外地人,在我聽來這種稱呼比“鄉巴佬”“山漢”的歧視色彩還要濃一些,這種地域歧視觀念滋長了北京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北京人自認為高於外地人一等的心理優勢,成為北京人的先天優勢之三。

當然,還有很多。

既然存在著這麼大的優勢,北京人的自我感覺當然會很好的。我常想,如果我是一個北京人,從小享受著高於外地人幾十倍的公益,長大了悠哉遊哉地讀幾年書就可輕輕鬆鬆地進入重點大學,實在不爭氣考不上大學也絕對不會像外地人一樣去當建築工人、去釘鞋、去收購廢品,我一定也會有這種優越感的。

有一則廣告說做女人真好,我說,做北京人真好!

我真的打心眼裏羨慕北京人。

(原載香港《大公報》2003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