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讓人羨慕的北京人(1 / 2)

大都會的人,往往總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越是見了窮鄉僻壤來的人,這種優越感就越表現得充分。比如在北京或者上海的公共場合中,隻要你流露出一點外地人的特征,就常常會引來異樣的目光,這種目光的成分很複雜,鄙夷、不屑、奚落、輕蔑混合在一起,讓人很不舒服。比如你向人問路,人家倒也不是不告訴你,但告訴你的時候,分明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恩賜的情態與口吻。就連處於社會最基礎層麵的三輪車夫和公車售票員也是這樣,仿佛隻要是外地人,不論是大學教授還是全國勞模都要矮他三分,沒有半點把你當成衣食父母的意思,你坐他的車倒成了你有求於他。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說遇到了比外地人與他們距離更遠的外國人,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臉上很自然地漾出可掬的笑容,謙恭而且嫵媚,先前與外地人說話那“大江東去”的口氣也就立馬變成了“小橋流水”了。

我常想,這究竟是為什麼?按理說,一個人的藉貫是最無足輕重的,德國既出了馬克思、貝多芬、歌德,也出了希特勒;浙江既出了周恩來、秋瑾、魯迅,也出了蔣介石、毛人鳳。同是美國,既有洛克菲勒、比爾 蓋茨這樣的大富翁,也有躑躅街頭的流浪漢。何以到了二十一世紀了,仍然還殘存著封建社會頑固派們的畛域歧視心理?

其實北京人並非原本如此。我童年時代生活在北京,那時北京人非常謙恭有禮,“您”長“您”短不離口,張口一個“借光”,閉口一個“勞駕”,走在街上碰到一個問路的人,會不厭其煩地詳詳細細地告訴你:“瞅著沒有?前邊過兩個十字路口,往東拐,走十幾步有棵大槐樹,見著大槐樹往南走就是。”真恨不得拉著你的手把你親自送過去。我們前幾年全麵推廣的諸如“對不起”“沒關係”“謝謝”“再見”等文明禮貌用語老北京人早已使用了幾輩子了,北京人這種優越感的養成也就是近幾十年的事兒。

然而一切現實皆有其合理性,北京人的優越感也自有其合理的地方。細想一下,北京人原本就有許多先天相對於我們這些外地人的的優勢,我要是北京人,也一定會自然而然地優越起來的。不說別的,單說公用事業方麵的投資,雖然沒有現成的統計數字,但北京人的平均占有量絕對是外地人的幾倍,是農民的幾十倍或者更多,北京的街道,北京的的地鐵,北京的的公園、博物館,運動場館,文化設施……一年要花國庫的多少銀子?那些身居山莊窩鋪的老農一輩子見都可能見不到。據說為了2008奧運會,要投資幾百個億修建奧運村和運動場,這樣,平均在每個北京人頭上的就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對此,外地人隻有羨慕的份兒,絕無妒忌的理由,因為北京是首善之區。就如同一個家庭,好東西當然要擺在客廳裏而不能放在廚房更不能放在地下室。再說,北京是全國人民的北京,任何一個中國公民都可能來北京享受這一切現代文明。可話又說回來,享受最多的還是北京人。同樣是中國百姓,同樣為社會主義建設出力,按照同樣的稅率納稅,可在公益享受方麵就有這麼大的差異,這就是北京人的先天優勢之一。

北京人比外地人尊貴,因為北京人的身份首先就是一筆財富。一個外地人要想獲得北京人的身份,那還真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我一位朋友的女兒在北京大學畢業後,曾應試某國家級電視台國際部,專業考核全部合格,就因為她沒有北京戶口,最終未能錄用。直到今天,看看北京各大報紙刊登的招聘廣告,最令外地才俊們齒冷的仍然是“應聘者須有北京市戶口”。這一紙戶口就成了他們難以逾越的門檻,令中國的人才不在一條起跑線上。不隻是人才不在同一起跑線上,就是準人才也不在同一起跑線上。這些年來,北京市的高等學校錄取線大大低於外地,越是老少邊窮地區,往往錄取的分數線越高,同樣的分數,如果是北京人就可進入重點院校,而在一些邊遠省份,連普通大學都不能錄取也是常有的事兒。有關單位在製定這樣的政策時候當然不會認為北京的學生就比外地的學生高一等,但到底出於怎樣的考慮,這底牌也始終沒有亮出來,這就難免要引起人們的猜測。因為北京是首都,倘或大批失學的青年無所事事甚至無事生非,總不是一個安定的因素?或者因為北京是眾多高官的集中之地,總不能讓他們的子女不能入學就讀,但又不好隻照顧他們,因此製定了這樣的政策使北京的平民子弟也占了光?猜測來猜測去最終也隻不過隻是猜測,真正的原因還需製定政策的權威們來解釋。但北京的學生是幸運的,這一點卻是不爭的事實。北京人身份的究竟有多高的價值?前些年官方的政策曾經作過明確的標定,如因工作需要調入北京,單位或者個人要先繳8萬元的什麼費(名目忘記了,但繳了錢就可遷入北京卻是千真萬確的)。北京人一生下來就先比外地人貴8萬元,你能說他不尊貴麼?他能沒有優越感麼?這就是北京人的先天優勢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