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B型的母貓懷有A型或AB型胎兒時,胎兒並不會與母親的同種抗體接觸,所以新生兒溶血的臨床症狀多發生於攝食初乳後。小貓出生之後多呈現健康狀態,並能正常地吸吮母乳,一旦攝食初乳之後於數小時或數日內便會出現症狀,而症狀的表現有相當大的差異,但是大部分的小貓在第一天內便會突然死亡而沒有任何異狀;或者,小貓會於最初3日內開始拒絕吸乳,並逐漸虛弱(臨床的發現包括因嚴重血紅素尿所引起的紅褐色尿液,也可能發展成黃疸及嚴重貧血,並持續惡化而於1周齡內死亡。幸運存活下來的小貓有少數會於第一周及第二周之間發生尾巴頂端的壞死),或者小貓仍持續吸吮母乳,並持續成長,除了尾巴頂端的壞死之外,無任何其他明顯症狀發生,但是從實驗室的檢驗上可發現中度的貧血及陽性的庫姆斯直接試驗(Direct Coombs’test)。
傳染病
傳染病在小貓早夭中占極大的比例,特別是斷奶後期(5~12周齡)的細菌感染。這段期間的死亡大多數歸因於呼吸道或胃腸道及膜腔的原發性感染,小貓在沒有任何壓力的狀況下與細菌接觸時,通常會表現出不顯性感染,或者症狀輕微而能自行痊愈;當環境或小貓本身具有不利因素時,一些疾病的感染會變得較為嚴重,使得小貓的早夭率提高。當細菌感染已超過小貓免疫係統所能抵禦的程度時,便會形成新生兒敗血症,影響的因素包括不適當的營養及溫度控製、病毒感染、寄生蟲及免疫係統的遺傳或發育缺陷。通常引起敗血症的細菌都是一些普通的常在菌。
多病毒性的傳染病會引起新生仔貓的早夭,包括冠狀病毒、小病毒、皰疹病毒、卡裏西病毒,及逆轉綠酶病毒(傳染性腹膜炎、貓瘟、貓支氣管炎、貓流行性感冒、貓白血病),臨床症狀依據傳染的途徑與時間與初乳移行抗體的多寡而定,就算母貓進行過完整的預防注射,新生仔貓也可能因為未即時吸吮初乳而得不到足夠的移行抗體保護。
其他因素
圓蟲及鉤蟲感染也可能引起小貓的早夭,過多的腸道寄生蟲有害於小貓的生長;一般而言,單純的外寄生蟲感染(跳蚤、壁虱)很難引起小貓的死亡。統計學上的研究發現,母貓第五次生產時的小貓存活率最高,第一次及第五次以後生產,小貓的存活率最低。中等體型母貓的仔貓存活率較大型或小型母貓來得高,而隻數為5隻時早夭率最低。
原因診斷
在育種的過程中,小貓的損失幾乎是無可避免的,正確的診斷及判定,可以減少這方麵的損失。臨床獸醫師應對新生仔貓進行完整的生理檢查,最好能再配合一些實驗室的檢查,並且在開始治療可能早夭的新生仔貓之前,一並進行細菌的采集和培養。
一旦確定小貓無法存活,最好就將這隻小貓送往教學醫院進行安樂死及屍體解剖,將可疑的組織或器官采樣來進行病原培養,並製成切片,觀察組統學上的病變,這一連串的剖檢需由經驗豐富的臨床病理器醫師來進行,對於早夭病的診斷能有極大的助益。就如先前曾提及的,小貓的損失是無可避免的,然而,某些引起早夭的特殊原因是事先可以預防或避免的,因此一旦原因確認之後,應針對這些因素加以排除,以期下一胎能有更高的仔貓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