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私募基金”一詞,在國外一些國家的法典和英文大詞典中並沒有相應的詞。私募一詞相對於公募而言,就證券發行方法之差異,以是否向社會不特定公眾發行或公開發行證券的區別,界定為公募和私募,或公募證券和私募證券。基金,作為一種專家管理的集合投資製度,在國外,從不同視角分類,有幾十種的基金稱謂。但把“私募”和“基金”合為一體的“私募基金”詞,卻未發現。
我國所謂的私募基金,是相對於公募基金而言,它是通過非公開的方式向特定投資者、機構與個人募集資金,按投資方和管理方協商回報進行投資理財的基金產品。
中國的股市在經曆了連續的低潮之後,終於迎來了曆時兩年的牛市,在這兩年的牛市之中,誰才是叱吒風雲的角色呢?
許多人可能會認為是QFII,也有人會說,是公募基金,其逐日龐大的資金成了股市的中堅,其資金流向也成了股民必看的重要航標,至少公募基金堪稱中國股市的“實力領袖”。然而,誰都知道,中國股市的另一重要角色便是私募基金,除了2006年3月後有媒體會逢迎一般稱“散戶是中國牛市的主力軍”之外。
我國“私募基金”雖然在基金領域占據了重要位置,但是其法律地位還沒有最終確立,實現的大部分功能也是公募基金本應實現的,其操作手法、運作模式也不同於國外標準的私募基金。但這些特殊性是由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狀況,我國的法律、社會環境等決定的,並不改變我國“私募基金”的“私募發行”和“基金運作”兩個根本特征。因此,我國的“私募基金”在本質上是私募基金。
中國私募基金合法化的道路是一波三折的。此前,和中國計劃經濟時代一直奉行“一大二公”且不遺餘力的“反私鬥私”一樣,盡管改革開放以來,股份製的大力推進讓私產保護最終寫入了憲法,但在中國開放之旅的最後一個堡壘——金融領域,“私”卻是禁止的,不僅私人銀行、私人融資等等受到行業壁壘、相關法規的排斥,即便是私人為了正當的用途而擅自集資,也會受到嚴厲的打擊。
如今一說起私募基金,人們都能感覺到它的力量——中國證券史上最著名的“寧波敢死隊”是私募,2006年開始的超級牛市中呼嘯股市且讓證監會丟盡顏麵的杭蕭鋼構主力也是私募。中國私募基金不僅能頑強地存在,而且還能蓬勃地發展壯大,因為逐利的誘惑是強大的。
中國民間私募基金的數額是巨大的,據一些專家按照保守的估計,中國私募基金的規模在2007年的狀況,可能早已攀升到了數萬億的“高度”!
私募基金不但在數額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其組織架構,決定了其內部的風險承擔和利益分配更為簡單。而且,公募基金規模龐大,信息披露要求較高,容易受到市場的關注。加之對其在風險管理、資金運作等方麵的監管比較嚴格,在股指期貨波動較大時的參與熱情和深度,不會像私募基金那樣高,一般會更多地關注於套利和套期保值。從這一點來講,私募基金可能更為主動一些。私募基金運作的靈活性,也使其在參與股指期貨方麵顯得更為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