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 基金:比儲蓄更優越的理財方式(1 / 1)

中國人對於理財,往往是采取保守的方式,也就是儲蓄。其實理財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大多數中國人保守的理財觀念都認為儲蓄是最安全最保險的理財方式。事實上卻並非如此。當今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經濟的核心是金融”,但是,在中國民眾常采用的眾多傳統的投資理財方式中,儲蓄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金融投資方式,隻有銀行存款才算真正具體地反映了“以錢賺錢”的金融投資實質。

從現在的市場角度看,儲蓄作為投資手段卻是非常保守的,一個思想開拓的現代投資者不會隻對銀行感興趣。

古希伯來民族的經典《聖經》裏麵有這樣一則小故事:一個大富翁招聘了3名管家。富翁將一部分財產分給他們運用,想要測試一下他們的理財能力。他給了第一名管家5個單位的金錢;第二名管家兩個單位的金錢;第三名管家1個單位的金錢。

第一位管家拿到這筆錢之後削尖腦袋做了各種投資;第二位管家則踏踏實實買來原料,製造商品出售;第三位管家為了安全起見,將他的錢埋在樹下。一年後,富翁召回3位管家。第一位及第二位所管理的財富皆增長了50%,富翁很高興。唯有第三位管家的金錢絲毫未增加,他向主人解釋說:“因擔心運用失當而遭受損失,所以將錢放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將它原封不動奉還老爺。”富翁聽了怒發衝冠:“你這懶惰的家夥,虛耗光陰,糟蹋錢財。”結果,第一位管家富翁留用;第二位管家被富翁推薦給朋友理財;第三位管家則隻得打道回府。

這個故事說明,“錢有時間價值”,放著不用雖不損其形體,但其價值卻隨著時間流失了,而且其流失的遠不止“銀行利息”,而是比利息大得多的投資“機會成本”。

理財的目的是什麼,自然是為了生財,然而,相信有經驗的人都知道,把錢存進銀行是很難發財的。銀行的首要功能是社會性的,銀行是聚集社會閑散資金的場所。通過聚集這些社會上的零星資金,積沙成塔,積少成多。你存到銀行的錢雖然還是錢,但是經過整合,它的功能(注意不是它的價值)越放越大,它的作用由貸款利息來補償,而存款人僅得到的是存款利息,顯然後者低於前者,兩者之間的差距一般在10%左右。將資金存入銀行,不但發不了財,甚至不能安全保值,這是因為通貨膨脹是一直存在的。

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錢存在銀行,就像羊毛浸在水中一樣,不知不覺中就會縮小,相形見絀,根本難以還原。隨著社會的發展,通貨膨脹是不可能消除的,所以,儲蓄絕對不是一個理想的理財方式。

對於廣大民眾來說,理想的生財之地在哪裏呢,隨著市場的發展和變化,我們應該看到介紹一個新的投資世界,那就是基金。

基金是一個風險小收益高的投資,是一種比較適合中國人保守理財觀念的投資方式。因為基金的風險主要是由你的基金經理人去承擔,當然,這也不是絲毫沒有風險的,因為畢竟任何事情都不是萬無一失的,但是對於基金的收益來說,冒一點點小風險是非常值得的。喜歡冒險的投資者認為:要發財致富,光靠銀行存款是不行的,還應利用銀行資金來發展自己的事業。

和儲蓄相比,基金收益自然是比較高的,而且對於大眾來說,基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好處,那就是基金業是一個對誠信度要求更高的行業。

基金發行和儲蓄不同,它靠的是基金管理人的誠信和聲譽。投資者把錢交給基金管理公司,一是相信其專業管理水平,二是相信它會把為投資者所賺的錢完整無缺地交還給投資者,其中蘊涵的正是“誠信”二字。

在目前中國經濟一直穩定良好發展、各項宏觀政策法規日益合理規範、可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情形下,基金提供的專家理財服務,無疑有著大好的發展前景。

基金為中國人帶來了全新的理財之道,好的基金更能幫助人們安心理財。基金是眾多理財方式中發展更快、收益更明顯,安全更有保障的新的理財方式,正被人們逐步認知並接受。

基金在中國的發展是迅速的,尤其是證券投資基金,不僅已走進了老百姓的生活中,更是在人們日常的理財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不僅如此,基金品種越來越豐富:成長型、價值型、平衡型、債券型、指數型基金等給了人們更多的理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