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深諳人情世故(2)(1 / 3)

這是某位評論家在雜誌上提到的,當他在百貨公司買襯衫或領帶時,女店員總是會說:“我替你量一下尺寸吧!”每當這時,這位評論家都會在心中喝道:“嗯!這種方法真不錯,我上當了。”這是因為對方要替你量尺寸時,她的身體勢必會接近過來,有時還接近到隻有情侶之間才可能的極近距離,使得被接近者的心中,興起一種類似談戀愛的興奮感。

每個人對自己身體四周的地方,都會有一種勢力範圍的感覺,而這種靠近身體的勢力範圍內,通常隻能允許親近之人接近。相反,像這位評論家一樣允許別人進入你的身體四周,就會有種已經承認和對方有親近關係的錯覺,這一點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相同的。

此外,某雜誌中刊登過這麼一則標題,就是“手放在你肩膀,我們已是情侶”。的確,本來一對陌生的男女,隻要能把手放在對方的肩膀上,心理的距離就會一下子縮短,有時瞬間就成為情侶的關係。推銷員就常用這種方法,他們經常一邊談話,一邊很自然地移動位置,挨到顧客身旁。

因此,隻要你想及早造成親密關係,就應製造出自然接近對方身體的機會。

對初次見麵的對方,采取位於旁邊的位置。

每個人都有同感,就是和初次見麵的人對麵談話,真是一件不好受的事。這是因為兩人的視線極易相遇,而導致兩人之間的緊張感增加。一位富豪曾經談起,如果有他不願意借錢給他的人向他借錢,他就會和他麵對麵交談。因為這樣談話會使對方緊張而不敢亂開口,即使借給了他也不敢不還,而相反借錢不還的,都是坐旁邊位置談話的人。

與人交談時坐在旁邊的位置,自然就會輕鬆下來,這是因為不必一直意識到對方的視線,而隻在必要時看他的視線即可。坐在對方旁邊的位置與之交談,對親近感的增加很有幫助。因此,和初次見麵的對方要增加親近感時,最好避免和他麵對麵的交談,而應盡量坐在他旁邊的位置,才能令對方的視線有轉移之地,同時因為不會產生緊張感,所以能很快建立親近感。

見麵時間長不如見麵次數多。

對一名成功的推銷員來說,經常到主顧家中去,被認為是和主顧熟悉的要訣之一,尤其是以“喂!到附近來辦事,順便來看看你”這種說法,更能抓住主顧的心。像這樣習慣於親近的方法,在心理學方麵被認為和學習一樣。一般對學習的看法,認為集中學習不如分散學習來得有效。

譬如我們要用12小時學習,那麼一天用功2小時,而連續一個禮拜,比一口氣熬夜念12小時更加有效。此外,到駕駛訓練班學習駕車,一天的練習時間也都有一定的限製,絕不會讓你超出時間,也就是利用這種分散學習的效果。

在人際關係方麵,使對方產生親近感,也就是給予對方好印象的基本條件。而要滿足這項條件,利用這種“分散效果”,可說是給對方強烈印象的最好方法了。

一般而言,整夜在一起喝酒的朋友,和有長時間交往的朋友相比,乍看之下好像前者的人際關係較穩固,但實際上,這種關係如不加以持續,那麼兩者之間的交情就會愈來愈淡,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譬如有人問你“你和某人的關係如何?”而你回答“我見過一次”和“偶爾會見麵”,那麼給人的印象就不同了,而和“常見”這個回答又更不同了。道理顯而易見,見麵的次數和兩人之間的親近度是成正比的。

66.友誼不拒絕功利

人際關係心理學家認為,互利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我們的社會提倡奉獻和利他精神,但這是一種最高層次的人際交往境界,很難要求所有人都做到這一點。

人為什麼需要與人交往呢?盡管每個人具體的交往動機各不相同,但最基本的動機就是為了從交往對象那裏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實際上,人際交往中的互惠互利也是合乎我們社會的道德規範的。

所謂互利原則,既包括物質方麵的,也包括精神方麵的。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過去人們交往中更願意談人情,而忌諱談功利。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求是多層次的,粗略地可以分為兩個基本層次:一個層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際交往,比如親情、友情、愛情;另一個層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際交往,也就是為實現某種功利目的而交往。現實中人們時常會自覺或是不自覺地將這兩種情況交織在一起。有時候雖然功利目的交往,也會使人彼此產生感情的溝通和反應;有時候雖然是情感領域的交往,也會帶來彼此物質利益上的互相幫助和支持。還有,在人的各種交往中,有時是為了滿足物質需求,有時則是為了滿足精神的需求。換言之,人際交往的最基本動機就在於希望從交往對象那裏得到自己需求的滿足。這種滿足,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質上的。所以,按照人際交往的互利原則,人們實際上采取的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

不管是感情還是功利,既然人際交往是互利的,是為了滿足雙方各自的需求,那麼人際交往的延續就有一個必要的條件:交往雙方的需求和需求的滿足必須保持平衡。否則,人際交往就會中斷。也就是說,人際交往的發展要在雙方需求平衡、利益均等的條件下才能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