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與朋友相處的藝術(1)(2 / 3)

有了家庭也不能丟掉朋友,因為在生活中誰都不能缺少朋友,許多時候,朋友之問的關心、幫助、體貼勝過兄妹,勝過夫妻,而且,深厚的友情往往比愛情更雋永、更真摯、更持久。問題是,相當一部分人,尤其是女性朋友,一旦有了愛情,囿於愛情與家庭,並全心全意地投入,與過去的朋友就明顯地疏遠,對深深淺淺的友情也不那麼愛惜了。她們借口是:“哎呀,太忙了。”忙確是真忙。她們情不自禁地沉湎於小家庭的歡樂,她們津津樂道地忙著一份幸福的小日子,至於朋友,至於那些友情,有點顧不得了,似乎有無都無關緊要了。

其實,交友不僅是一種感情的交往、交流,還是生活的重要擴充。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生活的環境、生活的內容、生活的經曆都被內外的因素規劃了,圈定了,由此,我們的視野、見地、經驗、心胸,便容易為這種“規劃”與“圈地”所限製,隻能狹小、隻能淺薄、隻能片麵。比較而言,男人比女人博大些,他們有更廣泛的興趣,更注重對外部世界的關注,更多一點探索與冒險精神;而女性朋友如果有了愛情與家庭之後,連朋友的交往熱情都減退得一幹二淨,那麼,她們的生活、胸懷隻能一天天的更窄更小,而許多悲劇的產生就因為源於“更窄、更小”的緣故。

但是,在悲劇未發生之前,她們不以為然,而悲劇發生了,她們也認識不到,這正是“更窄、更小”的潛移默化的意識在作怪。當然,不排斥要對愛情專注、對家庭負責。可是,專注不等於放棄其他的一切感情;負責不意味著要疏忽其他的一切關係。她們目以為一味地專注了,負責了,就能看牢幸福、維護家庭、守住生活。生活卻偏偏不是看得牢、守得住的。生活需要變化,需要豐富,需要更新。一成不變的“守”,固步自封的“看”,隻能使生活一天天地平淡、貧乏、平庸。結果,雖然存在著家庭的形式,而家庭的內容與生命必將趨於萎縮,所以,女人結了婚,千萬不要排斥掉自己婚前的一切,更不要丟掉自己結婚前的那些朋友。保持自己的情趣,保持自己的愛好,保持自己的社交活動,保持自己除愛情以外的一切感情聯係,是豐富自己、更新自己、完善自己的很好的方法。隻有這樣不斷地豐富、更新、變化與完善,家庭生活才有色彩,愛情和幸福才能保持得長久。

78.善於傾聽朋友的忠告

美國著名女演員瑪麗·馬丁12歲時結上了一個“小冤家”——有個女孩老愛揭她的短處。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女孩對瑪麗的攻擊麵也越來越寬。她說瑪麗“骨瘦如柴”;說她“不是好學生”;說她“太頑皮”;說她“說話嗓門太大”;說她“太自私”……等等。起先瑪麗盡量忍耐,但後來卻禁不住怒火中燒。她眼淚汪汪地去找爸爸。

爸爸卻心平氣和地傾聽著瑪麗的發作。接著他問:“那麼,她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

“怎麼會是真話?”瑪麗委屈地哭著說,“她說的還會是真話?”

“瑪麗,你想過自己究竟是怎麼一個人吧?好,現在你既然已得知那姑娘對你的看法,那不妨將她說的一切一一列出,然後再在她說得對的項上作個記號。至於她說的其他話就不必計較了。”

瑪麗遵命列表。令她大吃一驚的是:小女孩說的話中竟有一半沒錯!其中有的倒是瑪麗無力改變的(如說她“骨瘦如柴”);但瑪麗覺得她所說的自己的許多缺點卻是完全可以克服的——瑪麗突然萌起了克服這些缺點的念頭!這是她生平第一次對自己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

瑪麗把紙交給爸爸,但他沒有接。

“那是你自己的事,”他說,“因為你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更真實地了解你自己。但是你得學會傾聽——不要由於生氣或難受而掩耳。如果別人的議論沒錯,那麼你自會心中有數的——你會聽到內心深處引起的一陣共鳴聲!”

以前,瑪麗一直認為爸爸是自己所住城市裏最有學問的人——他是城裏的首席法官兼律師,同時還是學校董事會的董事長。不過眼下她卻感到難以接受他的觀點。瑪麗似乎覺得,如果照他那麼辦,那就太便宜了自己那位“冤家”了!

“不過,她當著眾人的麵說我閑話絕非好事!”瑪麗說。

“瑪麗,隻有一個辦法使人永遠不被議論和批評,那就是:什麼也不說,或者什麼都不幹——當然,那不就成了個多餘的人。你總不想當那號人,是吧?”

“是的。”瑪麗承認道。

後來,瑪麗又經曆了一次更為痛苦的教訓。事情發生在她即將登台演劇的那一星期。她擔任這出音樂劇的主角,因而心中充滿了渴望和激動。

就在公演前幾天,幾位朋友準備在鄰近的湖畔舉行一次野餐會。這是陰冷的一天,媽媽要她呆在家中以免感冒。對此瑪麗吵個沒完,於是在她保證不去遊泳後,媽媽便做了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