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過於封閉自己也是對自己的身心不利的,獨自一人忍受心中的煩惱是不堪忍受的,有時我們需要找人傾吐衷腸。這種傾吐,有的是為了企求幫助,請對方出主意;有時則不是為了企求幫助,隻要能向人打開心扉就十分滿足了。渴望找人訴說心事,這是人之常情,但問題在於你應該找準可以信賴的傾吐對象。傾吐的目的是為了驅除孤獨,但如果向不該傾吐的人傾吐了心事,其結果會適得其反,你會因為遭到自己信賴的人的嘲弄和背叛而感到更加孤獨。所以,你有必要在平時就找到關鍵時刻能替自己分擔憂愁和苦惱的摯友,以免在需要找人傾訴時無處傾訴。
對於自己的某種想法、某件事情,當你認為有必要保密時,你該怎樣做呢?有兩點:一是要耐得住孤獨,自己不向他人吐露;二是當他人問及時,能夠婉言謝絕。
婉言謝絕別人對自己秘密的探問確是一門交際藝術。對於關係不甚密切的人,謝絕不會使你為難。然而對於自己的老同事、老同學、老朋友,謝絕時就難以開口了。不過,無論關係是否密切,你在謝絕時最好不用“無可奉告”、“暫時保密”這類過於直率的言辭,應該把話說得柔和些。例如甲想了解乙的擇偶標準,就問乙:“想找個什麼樣的?”乙想對甲保密,就可以這樣說:“這個問題我還沒考慮成熟。”這樣,雖然你沒有回答對方的問題,對方也非常容易接受。
80.主動道歉,爽快地承擔自己的責任
道歉最關鍵的因素在於爽快地承擔自己的責任。我們往往為自己的過失尋找借口來衝淡道歉的氣氛,這就失掉了別人原諒的機會。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喜歡豪爽。直截了當的道歉會使雙方感情更加融洽,這正是我們道歉的目的所在。對錯誤部分或全部進行道歉,這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一個人對他過失的道歉可以鼓勵另一個人接受他應承受的責備。
真心地考慮賠償
薩拉有一次到別人家裏做客,吸煙的時候打了個瞌睡,把主人傳家寶繡單燒了一個洞。當別人的東西被損壞的時候,僅有真誠的懊悔是不夠的,應該精心地考慮賠償。如果你問:“我可以賠償嗎?”通常是無效果的,主人會說:“沒關係,你不必在意!”薩拉是這樣解決的——他把修理繡單女工的電話號碼告訴了主人,並說明由他來付錢。
把你的歉意寫出來
在有些情況下,物品損壞了不能修理或賠償。巴巴拉在一次聚餐中醉酒,把主人鑲藍寶石的金手鐲扔到垃圾堆中處理掉了。巴巴拉賠償不起。他寫了一個便條,用比說“對不起”更好的方法表達他的懊悔。在便條裏,可以更詳盡地表達你的感情。便條也是你表達道歉的一個標誌。失主可以一次次地讀到它。不管承認與否,我們有些人還是喜歡書麵的悔過書。
便條是這樣寫的:“我知道對我昨晚的行為是沒有理由原諒的。但我相信,你理解我不會故意扔掉您的手鐲。如果我當時不過量飲酒,是不會發生這種情況的。”他承認,餐桌上女主人遞給他一杯蘇打水,含蓄地勸阻他不要過量飲酒,可他卻無視這彬彬有禮的暗示。
巴巴拉交便條的時候,還附上少量的女主人最喜歡的香水。他很清楚,這小小的禮物並不是對手鐲的賠償,而是他真誠懊悔的象征。
道歉之後要改正
有這樣一位女士,她丈夫經常當眾貶低她。他每一次失口後,都用一束玫瑰表達自己的歉意。一天晚上,她把一束用荊棘纏起的玫瑰放在他的枕頭上,並離開了他。她這樣做是想提醒他,僅僅送玫瑰道歉是不夠的,應該努力改正自己的錯誤。和每一個道歉一樣,情侶之間的道歉應是發自內心的,旨在不重複以往發生的錯誤。
道歉不一定表示自己有錯
生活要求我們,在有些場合下,不管自己是否有錯,是否有意道歉,都需說:“對不起!”比如:
(1)當你與你的上司爭吵,你說他“傻瓜”的時候。
(2)當你與配偶吵架,你是對的,但你也有責任,因為再過一小時,你們就要去你父母家參加慶祝他們結婚紀念日的聚會。
(3)當一個多事的人聽到你重複別人隱私的時候(即使這隱私是真的)。
適時道歉的人,為了避免一場糾紛的爆發,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對不起”;而我們知道,有的人在自己行為正確的情況下從來不道歉。他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會時常遇到一些麻煩。
81.與朋友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八大要領
批判地思考
每一種人際關係都是獨特的和神秘的,但是,如果你努力做到清楚地思考,就有可能對將要發生什麼事情,為何會發生以及對未來的影響有一個透徹的了解。首先,你應該確認你建立某種人際關係的目標是什麼,在目標中,既有適用於大多數人際關係的一般性目標,如,誌趣相投,能清楚地溝通;也有隻適用於某種特定問題、特定關係的目標,例如同事、門房、父母、密友、監管人、客戶、侄女,照看小孩的臨時雇傭、前夫(妻)、醫生、新近的情感知己等等。然而,遺憾的是,人們往往不能確認目標,或有了目標而不堅持。結果,他們總是長時間與他們所厭惡的人來往,而抽不出太多的時間與他們所喜歡的人呆在一起。或者他們對交往的對方總懷有過高的期望。從而損害本來應該很好的關係,如,與戀人、好友、治療專家、同寢室的人、網球搭檔、酒友、職業顧問的關係……太多了,數不勝數!如果對人際關係的目標確定得恰當而現實,那麼,你與他人的關係就會和諧地發展,令雙方滿意。反之,對對方的期望值過高,總想少付出,多索取,那麼,你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隻能走向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