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誰養活誰(1 / 1)

1950年我參加土改時教農民唱《誰養活誰》的歌,發動貧雇農向地主作鬥爭,當然沒錯。可是在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中,說我們學生兵“吃農民種的糧,穿工人織的布”,也是工農養活的,我就想不通了。當時可不敢說。隻能人雲亦雲:勞動創造財富。家父母當教師,不勞動,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我是學生,不勞動,屬於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但是心想:我未成年時是父母薪金養活的,18歲參軍當文工團員,自食其力呀。吃糧穿衣花錢買,這是社會分工,我不是別人養活的!

這個近似笑話的問題居然在我心裏存了幾十年。今天也無意發牢騷。隻因為學習“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思前想後,感觸良多。

親身感受是知識分子低人一頭。出身貧窮、沒上學的戰友“思想單純”,參軍一兩年就能入黨;我讀書13年,“思想複雜”,多次立功,還是改造35年才入黨。您知道嗎?1962年陳毅元帥在廣州會議上說知識分子是腦力勞動者,也是工人階級時,我輩小布爾喬亞多麼興奮啊。然而大革文化命的十年浩劫中,我輩又淪為臭老九,與地、富、反、壞、右、叛徒、特務、走資派為伍了。張春橋說得最透徹:知識越多越反動!貶損文化知識的論調層出不窮,從大學生“白卷英雄”到小學生黃帥,皆以不讀書為榮,電影《決裂》醜化教師的情節“馬尾巴功能”家喻戶曉,那個江大年(與我同名,印象頗深)亮出手掌老繭說“這就是資格!”實在令人痛心。唉,一個貶損文化的民族將變成愚蠢的民族!國民經濟已瀕臨崩潰的邊緣了。

我曾經諷刺自己的孩子是“不讀書不看報的混混兒”。他們背地裏說“老爸倒是有學問,學問多少錢一斤?”這是20年前的事了。當時胡同口擺攤兒修自行車的,炸油條的,賣冰棍的,都比我們“爬格子”的文人富有。孩子也知道許多笑話:電影《走在戰爭前麵》沒得到稿費(“文革”中取消稿費,尚未恢複),被說成《走在稿費前麵》。以及“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歌曲稿費16元),“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雞蛋”……社會價值觀如此,青少年讀書何用?

觀念變化就發生在這20來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鄧小平同誌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和“科教興國”等一係列振聾發聵的論斷和政策,國家走上經濟高速發展的康莊大道。知識的重要性凸顯於世,青少年讀書蔚然成風,連我的孩子也會說這樣的故事了:“前幾年手機賣一萬多元,現在幾百元買一個,就因為咱們掌握了那個小小芯片的知識!”我問他“知識多少錢一斤?”回答是“一項專利,一個創意,就值幾千萬。”承認腦力勞動也創造財富,實乃天地公道的新發現呀。這個難題從“焚書坑儒”以來困擾我們民族兩千多年了。

如今是“信息爆炸”時代。信息就是知識,包括知識交流和知識更新。有學者說,20世紀後半葉的發明創造,超過了人類有史以來知識的總和,我們怎能不加緊學習呢?也有論者說,“知本”駕馭“資本”,因為當代經濟是知識經濟。君不見20年前偷稅漏稅的倒爺,練攤兒的文盲大款,野蠻生產的暴發戶,紛紛退出經濟舞台:有的吃喝嫖賭,鋃鐺入獄;有的撈一把就溜,銷聲匿跡;有的拚命培養子女讀書,期望下一代東山再起;也有適應潮流的,補習文化,聘請專家,科學管理,將自己改造成守法的企業家,總之沒文化是不行了!

從貶損文化到全社會重視知識,這種價值觀的轉變,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進黨章,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是民族之福,國家之幸。也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重大理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