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錢這鬼東西(1 / 1)

俗話說,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可見錢這玩藝兒很重要。一分錢逼死英雄漢嘛。

錢這玩藝兒到底是什麼?咱中國人對它的看法和態度真是千奇百怪呀。

遠古沒有錢。打獵歸來,一頭野驢什麼的,由家長、族長,大概是女人吧,把驢肉分給眾人吃。要交換嗎?就以物易物。

最初的錢是貝殼,所以漢字的賠、賺都從貝。貝是通貨,漢語中叫寶貝,這大概是老祖宗們對錢的愛稱,超過了一塊野驢肉。後來的通貨是金銀,也以銅鑄幣,所以漢字的錢、鈔都從金,小姐叫千金,可見金錢跟小姐一樣可愛。

對金錢愛到極點的人,作了一首打油詩:平生無大誌/願得一窖金/方圓四十裏/淺處半人深。隻可惜此詩沒有接茬往下寫,您要這麼多黃金幹什麼呢?

有錢不會花,也是莫大的悲劇。守財奴把整壇子的金銀埋在地下,對兒女都保密,臨死前一口痰憋住了,連話都說不出來。

解放前有土鱉地主,既剝削農民,自己又吝嗇得要命,“省吃儉用”,土改時戴上地主帽子,財產分給了窮人,才萬般後悔,因為這輩子還沒吃過紅燒肉。

當今的一些大款,暴發戶,錢來得容易,花得也無聊,除了吃喝嫖賭,還互相鬥富。廣州大款來京,請客喝酒,一萬元一桌,反而惹惱了北京的大款,當眾拍出兩萬來,說是在這裏輪不上你小子擺闊!

中國文人曆來崇尚清高,不承認自己窮酸,反而說這是清寒,清貧。給自己定下清規:隻問耕耘,不問收獲。潔身自好。守身如玉。不為五鬥米折腰。辱罵別人:飽暖思淫。為富不仁。滿身銅臭。甚至斬釘截鐵地一口咬定:金錢乃萬惡之源!話雖說得痛快,心理上卻總難求得平衡。於是乎又有一串說詞兒: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搞導彈的不如賣茶雞蛋。作曲的稿費太低,《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元),不如歌星,扭扭屁股也賺錢。

更有趣的是財神爺,眼瞅著的腦體倒掛,分配不公,文人下海,大學教授賣餡餅……明明知道這妨礙“四化”進程,卻還要鼓勵文化人“安貧樂道”。

解放前,我在重慶南開中學念書的時候,愛踢足球,好不容易才跟家長要了10萬元(法幣)去買雙球鞋,可惜當天沒買到,第二天再去,這筆錢就隻夠買一隻鞋了。當時有一首流行歌:薪水是個大活寶,要跟物價來賽跑,物價一天漲三遍,薪水怎麼追得著!

當年,父母領了薪金,一會兒都不敢耽誤,立刻跑去買柴米油鹽。給我的那筆錢當然不能買一隻鞋啦,還給家長的時候,挨了母親一頓罵。父親趕緊拿著它出去買了一斤橘子。四川號稱天府之國,“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橘柚之園”,橘子最便宜,貶值的鈔票,什麼東西都買不成了,還能買橘子。父親說:“別罵孩子啦,他哪兒懂通貨膨脹呢!長大了自然明白。”

可惜幾十年後我仍然不明白。辛辛苦苦“爬格子”,掙點兒稿費存入銀行,怎麼會越存越少呢?有位老作家告訴我,1958年她出版一本書,稿費能買兩座四合院,存入銀行,加上利息,現在連一間房也買不到了。女兒從海外來信,說美國人喜歡花明天的錢(分期付款),咱中國人為啥總愛花昨天的錢呢?又說,美國佬有句名言:“隻有你花掉的錢才是屬於你的!”勸我有錢就花,甭存著。這肯定是個餿主意。然而,錢該怎樣花?我自己也沒主意。

§§第四章 閑言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