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旅遊景點多而著稱於世。許多遊樂場所都叫做公園。
公園者,人民大眾不論官職、等級、民族、戶口、年齡、性別、財產狀況、教育水平、階級出身、政治麵貌,隻要遵守時間和公共秩序,花錢買張門票就能進去觀光遊玩一番之公共場所也。猶如公共汽車,隻要照章購票,擠得上去,又不攜帶危險、汙穢物品,那就是人人都有資格乘坐。
我說的這一套,難道還有人不明白嗎?簡直是廢話嘛!
且慢。您可曾想過,辛亥革命以前,北京連一個公園也沒有。現在有這麼多公園,實在是具有曆史意義的重大進步呀。
那麼,現在的公園都是新建的嗎?也不是。
許多人都知道這句話: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這是經過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考證過的。可見潭柘寺的曆史悠久。隻是從前它不屬於公園罷了。現在的潭柘寺,戒台寺,法海寺,碧雲寺,臥佛寺,大鍾寺,大慧寺,萬壽寺,都對普通百姓和遊人開放,也就屬於公園了。園林學家把它們劃為寺廟園林。
另一類公園是皇家園林。最著名的是西郊“三山五園”,遭受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兩次野蠻地掠奪、焚毀,現存的隻有圓明園的廢墟和慈禧太後重修的頤和園(前身是清漪園),以及暢春園的地名和兩座殘破的宮門。這種皇家禦苑,在北京園林建築方麵不僅數量大,而且門類多,地位十分重要。著名的紫禁城(故宮)是皇帝理政和皇後嬪妃居住的地方,裏麵還有個禦花園。紫禁城外有皇城,它比紫禁城大6倍,把北海(公園)、中南海、景山(公園)、社稷壇(中山公園)、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皇史宬都圈圍在了裏麵。這些場所從前都是尋常百姓不能進入之地。此外還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是皇帝進行祭祀的場所。再就是皇家陵苑,如十三陵,埋葬著明朝13位皇帝,占地麵積比北京城還大,每座皇陵都有官員兵丁把守,還有遺老遺少舉家搬去護陵盡忠的。這在明朝是“天經地義”的事,保護他們的列祖列宗嘛。滿族入主中原,人數太少,清朝的皇帝也有幾位聰明人,講究民族和睦,也是惺惺惜惺惺吧,仍然下令保護明皇陵。直到辛亥革命後才辟為公園。
再就是私家園林。江南有許多這種名園。北京的恭王府也是。有人說《紅樓夢》裏的大觀園就是參照恭王府花園描繪的,可見其規模之大。恭王府一度被學校和機關宿舍占用,直到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許多學者和市民提意見,給報紙寫文章,造成輿論壓力,那些單位才慢慢搬遷,使恭王府辟為公園,對群眾開放。
“文革”中,北海公園被江青一夥占踞,禁止群眾入內。她還認為公園裏鮮豔的花卉腐蝕遊人的革命意誌--“玩物喪誌”,下令在中山公園的花圃改種蘿卜,澆大糞,搞得臭烘烘的。由此也不難看出“四人幫”多麼無知和霸道。
這些往事何必重新提起?隻因為最近在報上看到一則“兩會花絮”的短小新聞《與民同樂》,說的是部分人大代表抽空到新建的世界公園去玩兒,“沒有清園”,代表們跟群眾混在一起也玩得很開心。這當然是正麵報道啦,讚揚代表們沒架子,能夠“與民同樂”。但是仔細一想,此事完全不值得讚揚,如果代表們逛公園都要“清園”(把普通遊客請走)的話,他還算什麼人民代表呢?
公園者,人民大眾遊樂之公共場所也。這簡單的道理並非人人懂得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