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發現瑰寶(1 / 2)

地質學家發現油田,礦藏;天文家發現新星,宇宙奧秘;考古家發現殷墟,秦俑;旅行家,畫家發現自然美景……不斷豐富著我們的生活。當代的發現比古代多得多,是科技進步為天文、地質、考古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而自然美景的大量發現,又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密切相關。

徐霞客“足跡遍天下”,著有《霞客遊記》,是明代旅行家。雲遊四海的僧人、道士尋訪深山清境,建築宗教聖地,造就了許多名山。然而古人的旅遊畢竟規模小,難與現在一個“長假黃金周”就有幾千萬人出遊同日而語。現代旅遊乃“無煙工業”,創彙創收數額甚大,還帶動交通、建築、購物、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諸多好處促使人們去發現自然美景。

張家界是“重新發現”的國寶。武陵山脈橫貫湘西,湖南的四條大江有三條從這裏湧出,加上眾多支流,組成了湘西奇麗的山水畫卷。然而人們從前卻看不見它的美麗。東漢的伏波將軍馬援戰功赫赫,其名句“丈夫立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膾炙人口。他80多歲的時候,“武陵五溪蠻反”,漢皇仍派他率重兵前去征討,然而士卒水土不服,兵阻壺頭山,馬援憂病交加,吟出一首《武陵深》:“滔滔武溪一何深,飛鳥不渡獸不臨,嗟哉武陵多毒淫!”(毒淫指的是山嵐瘴氣)可見他無從發現這裏的山水美景,而是病死軍營,實現了“馬革裹屍”的諾言。《慈利縣誌》和《大庸文史》記載: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永定(大庸縣,今張家界市)土司王聯絡“九溪十八峒土民”反明,官兵進剿,激戰於百丈峽(現在壯麗的景點),“數十萬大軍踏寬了張家界的羊腸小道……多次淪為血水橫流的戰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張家界成了土匪的天下,他們打家劫舍,攔路行搶,捉人勒索,當地百姓紛紛外逃。”我18歲時隨解放軍剿匪部隊進駐湘西,到過張家界,(今天著名的景點)黃獅寨、腰子寨、鷹嘴寨,這些高山寨堡都是土匪盤踞的老巢,易守難攻,剿匪戰士傷亡不小。所以我當年見到的張家界也是“窮山惡水”。我軍發動群眾,建立農會,實行土改,團結少數民族,共同“拔匪根”--徹底消滅了由國民黨特務指揮、妄圖建立“湘西反共根據地”的土匪。認真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建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侗族、苗族自治縣,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經濟建設欣欣向榮,國泰民安,人間仙境張家界才獲得新生!它是湘西美景的集中代表,370平方公裏的“武陵源”成為世界自然保護區,“峰三千,水八百”,森林覆蓋率高達97%,基本保持原始狀態,集天下名山之“雄、奇、險、峻、幽、秀、曠、野”於一身,被譽為“中國山水畫原本”--許多遊客看了張家界,才相信國畫裏陡峭如削的高山峻嶺並非畫家的藝術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