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創業學研究現狀與分析(2 / 3)

1.對於創業企業和創業活動本身來說,無論是新創企業還是現有企業的創業活動都承擔著巨大的風險,這一點毋庸置疑。因此,認識風險和化解風險已經成為創業活動麵臨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即使是在比較成熟的大企業創業活動中也不例外。比如,微軟公司提出“微軟離破產隻有18個月,微軟總有一天會被取代,我們的任務就是推遲這個日子”,聯想集團提出“聯想要長遠地發展下去,每個聯想人都必須要樹立自己的危機意識,居安思危,放下從前的成就,培養我們白手起家、從頭再來的本領”等。

2.無論創業者在創業活動中是否投入了物質資本都是要承擔創業風險的。根據現代企業理論,我們可以把企業中的資本分為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兩大類,物質資本投入者索取物質資本的回報,人力資本的投入者索取人力資本的回報。創業者是企業中從事高智力活動的典型的人力資本所有者,因此,即使創業者不承擔物質資本風險,也應該承擔人力資本的風險。

盡管有些學者認為由於人力資本的流動性使得人力資本不具有抵押性,因此人力資本往往會采用“偷懶”的方式虐待物質資本。但是,當存在比較發達的高級勞動力市場時,人力資本由於具有較大的機會成本和信用成本,因此也具有相當大的抵押性,從而人力資本不會虐待物質資本。在高級勞動力市場中人力資本有著巨大的機會成本。任何人做事情時都會麵臨機會成本,人們隻有在當前收益大於機會成本時,才可能選擇從事現有的工作。越是高級的人力資本,他的機會成本也就越大,他必須努力工作以便使得他的收益不至於低於他的機會成本。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力資本是以其機會成本作為“抵押”的。在高級勞動力市場中人力資本有著巨大的信用成本。在當今時代,信用對於高級人才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在某種程度上,信用本身就代表著價值。我們知道,人力資本的價值並非是一成不變的,高級人才隻有做出優秀的業績才能使自己的人力資本價值保值升值。如果人力資本采用“偷懶”方式“虐待”物質資本的話,短期內可能使個人受益,而從長遠發展來看,必然導致個人信用的降低,因而會導致自己在高級勞動力市場上的價值降低。“偷懶”行為雖然在表麵上“虐待”了物質資本,但最終還是“虐待”了人力資本自身。

(三)創業者的素質和條件問題

這個爭論主要存在於認知學派和管理學派之間。認知學派認為創業者在心理特性上與普通人有所不同,具有一些典型的認知特征,而管理學派認為創業是一種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學會的管理方法。國內學者認為,創業者需要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識,同時需要具有較高的認知特性,特別是具有較強的心理素質。心理特性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而且需要不斷提高的。從大量的創業案例中可以看到很多失敗是由於創業者的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係統地總結、研究和學習創業管理的知識,有助於提高創業成功的可能性。也有很多的案例表明創業者的心理特性,特別是心理素質的欠缺導致了在關鍵時刻決策失誤或者把握不住創業機會。所以還應該通過後天的訓練使創業者的認知特性和心理素質得到不斷改善,以提高創業成功的可能性。從宏觀上看,當前以美國為代表的高科技經濟已經明顯呈現出創業型經濟的特征,創業已經漸漸成為經濟中的普遍現象,不再僅僅是少數“天才式”人物的事情,創業型經濟呼喚著更多創業者的出現。從微觀上看,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者都需要關注創業者的管理技能和心理特性。一般來說,創業者更關心自身的管理技能,而投資者在做投資決策時很強調創業者的綜合素質,也包括一些很難量化的“心理天賦”。

所以,國內學者認為應該反對“神化”創業者的傾向,這種傾向往往會打擊潛在的創業者的創業信心,也會使取得初步成功的創業者頭腦發熱,還可能妨礙投資者正確識別影響創業成功的其他因素,繼而失去潛在的優秀創業者。同時認為創業者不需要很強的天賦,但需要具備一定的心理素質,更需要學習創業管理的知識並不斷培養創業素質和創業精神。

(四)創業學的學科地位問題

創業學的學科地位問題也是近年來爭論的熱點之一,尤其表現在戰略學派與機會學派的爭論之中。戰略學派基於整合創業與戰略管理的考慮,認為創業研究不應成為一個獨立的學術研究領域或方向,而機會學派認為應該將創業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領域進行研究。

1.創業研究需要一個理論框架。Shane和Venkataraman認為,如今用來構建創業研究的僅僅是一些特征,而沒有一個獨特的概念框架。但是,對於一個有效的社會科學領域,必須有一個有別於其他領域的概念框架能夠用來解釋一係列的實證現象。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理論框架,就很難確認相關學者在該領域內的獨特貢獻,而且還會影響對於許多重要現象的理解。甚至這個領域的許多重要問題會僅僅作為一種“研究的設定”或“教學的應用”而被排斥在學術之外。目前創業研究領域還沒有這樣一個理論框架,因此迫切需要建立。

2.創業研究不應該成為戰略管理的一部分。Shane和Ven-kataraman認為,將創業整合到戰略管理之中會妨礙創業領域的學者廣泛借鑒利用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而且,這種整合也會迫使創業研究的學者不得不麵對戰略管理的中心問題,如競爭優勢和企業績效等等,而不是創業的中心問題,如創業機會和創新等等。此外,創業也不應該整合到其他研究領域,如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金融學、技術管理、組織行為等,其他研究領域的理論框架對於創業現象的解釋是遠遠不充分的。

就目前的狀況而言,對於創業研究的定義、內容和理論架構還遠遠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創業研究之所以擁有眾多的學派,主要是因為研究者所在的研究領域不同,即使是相同領域的學者,由於所關注的主要問題不盡相同,他們強調的重點也會有所不同。

三、創業理論的重要流派

盡管創業是經濟和商業活動中的重要現象,但以往的學者大多都不是為了專門研究創業理論而研究創業。他們來自各個領域,如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法學、商業倫理學、公共政策學,以及城市規劃學等等,提出一些關於創業和創業者的見解,主要是為了進行研究或構建他自己理論體係的需要。縱觀這些不同角度的創業理論,大致可以把它們分成八大學派。

(一)風險學派

風險學派認為,創業者承擔著由於不確定性而導致的各種風險。早在1755年,法國經濟學家Cantillon就把entrepreneur一詞作為術語引入經濟學。他認為創業者要承擔以固定價格買入商品並以不確定的價格將其賣出的風險。創業者的報酬就是賣出價與買入價之差。如果創業者準確地洞察、把握了市場機會,則賺取利潤,反之則承擔了風險。奈特賦予了創業者不確定性決策者的角色,他認為“有更好管理才能的人具有控製權,而其他人在他們的指揮下工作”。對自己的判斷有自信心和敢於冒險的人專業於承擔風險。因此,在企業中存在著一個特殊的創業者階層負責指導企業的經濟活動,並向那些提供生產服務的人保證一份固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