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應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潮流,根據企業自身條件、各經濟共同體和自由貿易區的經營環境和跨國經營的目標,及早研究和製定國際創業的戰略目標以及為實現戰略目標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我們應該切實鞏固現有的海外企業,以企業集團或大型企業為主,進一步發展新的海外企業,以直接投資帶動出口,越過貿易保護主義壁壘,早日介入不同經濟共同體和自由貿易區的國家和地區。
(三)國際直接投資代替國際貿易趨勢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世界經濟變化和全球跨國公司發展,國際直接投資發展速度加快,據統計,盡管發展中國家吸收外資持續增加,但國際資本主要流向發達國家。國際直接投資向歐洲、美國和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集中流向趨勢繼續加強。同時,發達國家仍然是國際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力量。少數亞洲國家和地區對外直接投資增長顯著。國際直接投資的部門格局發生變化,包括金融、保險、廣告、旅遊和谘詢等業務在內的服務業日益成為國際投資熱點。國際收購和兼並已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科技投入增大,研究和發展領域的國際間聯盟增加。
種種國際直接投資的新特征表明對外直接投資已成為國際經濟關係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傳統的以國際貿易為主的舊格局將被打破。以生產、資本、技術、勞務等生產要素國際化為特征的國際直接投資將取代國際貿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點。
參與國際直接投資是促進生產、繁榮經濟的重要渠道,各國都在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國際資本。三資企業是吸收外資的一個方麵,走出去進行國際創業也可以利用外資。我們應主動走出國門,開展國際創業,尋找國際合作,積極投身到國際直接投資的潮流中去。
(四)加入WTO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加入WTO給我國企業帶來各種機遇,但同時又帶來挑戰。我國可以與所有WTO成員國一樣享有多邊的、無條件的、穩定的最惠國待遇,可以在所有發達國家有關製成品出口待遇上享有“普惠製”,可以依靠WTO規則利用解決貿易爭端的機構和程序公平地解決貿易糾紛等。同時,我國也承擔了相應的義務,包括:削減進口關稅,逐步取消非關稅措施,增加貿易透明度,開放服務貿易,擴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範圍,放寬對引進外資的限製。因此,我國企業不僅要努力改進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提高服務質量,以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而且應從國際市場出發,利用WTO締約國較低的進口關稅稅率,衝破其他國家如進口許可證、配額製等非關稅壁壘限製和享有這些國家關於引進外資在稅收減免方麵的特殊的優惠政策,直接到東道國開廠建企業。開展國際創業是我國應對WTO挑戰的一個積極主動的戰略步驟。
(五)高科技領域的激烈競爭
當代科技革命進展迅速,無論其發展速度、廣度和深度,還是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都遠遠超過前兩次技術革命,以微電子、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技術為主導的高科技產業將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水平的提高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產品要素和構成發生重大變化,勞動力的作用越來越小,勞動力成本占產品成本的比例不斷下降,勞動密集型產品逐漸減少,相反,技術作用越來越大,技術成本占產品成本的比例上升,技術密集型產品逐漸增加。在世界經濟中,生產要素的國際差異相對縮小,勞動力成本低廉將不再是企業和產品競爭的優勢。當代世界經濟競爭越來越多地體現為物化在商品中的科技水平和降低科技產品成本的競爭。
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主要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世界各國都在加強對科技發展的宏觀管理和協調,製定科技發展戰略,增加研究和開發投資,建立和完善高新技術開發區,改革教育體製。由於發達國家在研究和開發投資以及科技力量等方麵的實力很強,因此,他們在科技領域,特別在高新技術和高新技術工業領域仍然擁有絕對的優勢。開展國際創業,特別是到發達國家創業,不失為學習和引進高技術,獲得最新科技信息和爭奪人才、培養人才的一條捷徑。
三、開展國際創業,發展中國海外企業的重要意義
開展國際創業,創辦中國海外企業既順應了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又體現了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開展國際創業,進行跨國經營有利於企業進行生產要素全球配置
在全球資源既定、各國資源不同的情況下,國際貿易傳統的國際空間聯係方式對於合理調整各國資源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跨國經營作為二次大戰後蓬勃發展的國際生產和國際貿易新的經營方式,則是配置和交換各國不同生產要素的最佳途徑,是利用世界市場作為組織社會化大生產、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建立跨國企業通過內部交易和內部價格轉移是進行生產要素配置和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兩種主要方法。當前,進行國際創業,組建跨國公司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