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西京學院:奏響中國民辦教育最強音(2 / 3)

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多層次、多方麵的,過去的大學每十個畢業生中有九位當科學家,從事研究性的工作,隻有一個人當工程師。麵對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實際上社會是希望學校的畢業生中有九位做工程師,做實用性、應用型的工作,隻需要一位做研究性的工作。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以後,應當努力培養應用型、實用型的人才,這樣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這才是學校的價值追求和質量所在。

“一專多能、多能多證”就是要為生產、服務、管理一線培養多麵手的技能型人才。這個培養目標首先是在“專”字上下工夫,在“能”字上做文章。

“專”就是要強調學生要有專業技術,要張揚專業個性,突出專業特色,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在西京的國際酒店教學課堂上有一景:學校組織學生到酒店去看,去與員工交流,去現場邊教邊學;一門課不是固定由一位老師授課,而是請多位各有所長的“雙師型”老師,即由酒店的經理們分別來講,請在職工程師、管理專家進行現場教學,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光進行職業教育還不夠,還要進行本專業的理論學習,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學院提出“用60%的時間學習專業理論,40%的時間參加專業實踐”,係統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業務水平。

學院根據培養目標提出了“誠、健、博、能”的校訓,再一次強調“能”的重要性。能力最主要是要有創新能力,有獨立工作、獨當一麵的能力。

怎麼提高學生的能力呢?

教師是關鍵。近年來,學院采取從企業中聘請和送教師去企業培訓等多種途徑來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學院聘請了專職實踐教學教師,既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又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既了解企業的工作要求,又掌握教學規律,具備“雙師”素質。在教學中,積極推行“雙證製”學籍管理模式和教學模式,在加強專科課程和技能認證的同時,實行文理交叉、主輔修相結合,積極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經驗三:在特色興校上找突破。任何一所高校如果沒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必然會陷於被動甚至無路可走,這是肯定無疑的。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質量,特色是學校的旗幟。

任何一個學校,不管是公辦的還是民辦的,都應該張揚個性、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揚長避短,這是一個學校能夠立足的根本。西京學院的特色基於市場需求,這是確立特色的成功之處。2002年10月,學院組織專家、教授赴廣東東莞、中山,上海,浙江台州、蕭山等經濟發達地區進行考察調研後認為,麵對我國逐步推進現代化進程的現實,市場需要大量的懂理論、會操作的機械加工、製造人才。就拿數控應用技術人才而言,當前市場上有60萬崗位缺口,建築業、信息產業等缺口也很大。

在調查的基礎上,西京人必須作出選擇。當時學校招生專業很多屬於培養“壓縮餅幹類”的專業人才,跟不上市場需求,但又存在一個問題,即要把專業調整到以工科為主,減少專業覆蓋麵會不會影響到招生人數?在專業調整大會上,領導、老師們陷入了沉思。“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集中精力辦好幾個在圈子裏有影響、競爭中有實力,在社會上有貢獻的名牌專業或者說拳頭產品,這就是學校的特色,這就是學校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有關專家的論斷,使大家茅塞頓開。會後,學院積極開展實驗室、實習工廠的籌建工作。兩年時間過去了,學院建成了金工、電子、電工、自動控製、數控技術實習基地95處,5000多平方米的實習廠房是目前陝西民辦高校中最大的校內實訓中心。這樣的硬件設備投入和建設,為質量建設提供了物質保障。2003年和2004年兩年僅數控技術一個專業,學院累計招生人數達到1500人,這個結果是西京人舍得放棄、強調質量建設的又一巨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