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提升職場自控力第五步:學會對結果負責(2)(2 / 3)

比賽開始了。米穆並不模仿任何人。同伴們一個接一個地落在他的後麵。他成了第四名,隨後是第三名。很快,他發現,隻有捷克著名的長跑運動員紮托倍克一個人跑在他前麵進行衝刺。米穆終於得了第二名。令米穆感到欣慰的是,在倫敦奧運會四年以後,他又被選中代表法國去赫爾辛基參加第十五屆奧運會。在那裏,他打破了法國一萬米紀錄,並在被稱之為“本世紀五千米決賽”的比賽中,再一次為法國贏得了一枚銀牌。隨後,在墨爾本奧運會上,米穆參加了馬拉鬆比賽。他以1分40秒跑完了最後400米,終於成了奧運會冠軍!

假如你在職場上取得了成功,這對你來說無疑是一件幸運的事。但成功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的。困難是無處不在的,但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困難麵前迷失了自己,沒有了迎難而上的勇氣,不知道自己應該要去做什麼。其實在困難中應該要明確自己所在的位置,不斷地去努力,不斷地向上攀登,不斷地去完善自己。工作有難有易,標準有高有低。不少人出於一種得過且過、不思進取的惰性,結果每況愈下,很難有大的成就。因此,不管我們從事何種工作,遇見怎麼樣的困難,隻要有可能,就應想方設法,解決工作中的疑難問題。保持迎難而上的勇氣,你的工作能力將會出類拔萃,你個人的價值便會不斷攀升,成功也會不期而至。因為高度產生難度,無疑難度也決定高度。所以,具備迎難而上的勇氣,對公司來說你是求之不得的人才,對未來的職場,你是潛在的贏家。

著名的美國前總統林肯也是經曆無數挫折後才獲得成功。

畢業後,林肯為了生活找了許久的工作,可是工作不久後就失業了。他想做一名政治家,當州議員。於是,他開始為他的政治生涯做準備,然後參加競選。他的競選失敗了。在這一年裏,他工作沒有了,競選也沒成功。他隻好嚐試開始新的職業生涯,開了一家自己的公司,但公司開了不到一年,又倒閉了。

這樣的日子他過了十幾年,但是,這些困難沒有磨滅林肯的勇氣,他越戰越勇。終於林肯再一次獲得參加州議員競選的機會,這次他成功了。但是,1838年,競選州議會議長,他失敗了。1843年,他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還是沒有成功。

林肯一次次地發起進攻,但卻是一次次地遭受挫折。林肯沒有失去勇氣,1846年,他走出了過去的陰影,重新找回了自己,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他最後終於當選了。但是,連任的競選卻失敗了。過去的困難讓林肯不得不拿出更多的勇氣來麵對。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沒有成功,但是這些看似失敗的政治經曆給了林肯衝擊美國總統的自信。首次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被對手擊敗,林肯沒有放棄,他覺得挫折讓他離成功更近一步。他的感覺沒錯,1860年,他成功當選為美國總統,成為美國曆史上最有魅力的總統。

磨難源於外界,勇氣則源於內心。也有很多人因為遭遇磨難,使希望半途夭折,把可能化為烏有,讓智慧頹廢凋謝,生命失去光澤……這一切無不讓人感到惋惜。在磨難中有人選擇靜思然後奮起,最終使自己的心靈和境界都得到了升華;有人選擇退縮和放棄,最終在平庸中走完一生,隻留下抱怨和遺憾;有人選擇沉淪,放棄了改變的機會和對自己命運的主導權。看看很多職場名人的履曆,我們就會發現,工作中把困難當成磨礪自己的良機,機遇往往隱藏在困難中,就看你是否善於把握。

5.小細節,大成就

成功看似偶然,實則孕育著必然。腳踏實地的耕耘者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了機會,抓住了機會,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而那些不願俯視手中工作細節的人,在焦慮的等待中,度過了並不愉快的一生。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美國著名戰略管理學家錢德勒說過:“成功與否取決於細節,行動卻是細節的根基。”現在的競爭,就是細節的競爭。如果把成功看作是一種戰略的結果,那麼在細節決定成敗的過程中領導是關鍵,重點是落實。工作中失誤不斷,這就是我們沒有把事情做細致,沒有對每個細節負責的後果。近些年不少公司的大起大落也在於,雖其規章製度細到每個環節,但往往說在口上,定在紙上,卻沒有落實到工作上。

世界汽車業巨子、美國福特公司的創始人福特就是因為一個小細節給了他成功的機會。福特大學畢業後去一家公司應聘,當前麵的人麵試完畢之後,他覺得自己資質平平,估計沒有希望了。然而既來之則安之,他還是鼓起勇氣敲門走進了董事長的辦公室,一進去,他發現進門的地上有一團廢紙,便彎腰撿起來,順手扔進了廢紙簍,然後來到董事長麵前說:“我是來應聘的福特。”董事長在簡單的提問後,就宣布他已被錄用,福特打敗了那些強勁的競爭對手,進了公司。就這一個細節給了福特幸運的開始,不久他便名揚天下,使美國的汽車產業一度在世界上獨占鼇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