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翁姑禁忌(4)(2 / 3)

後來,趙匡胤果然做了宋朝皇帝,“五煞”便前來懇請趙匡胤實踐當年的許封。趙匡胤也一口答應,並頒詔封“五煞”為“五聖”,下令全國各地遍造“五聖堂”,每年以香火供奉。同時還下令,今後凡有喪事人家,在死人斷氣之前,先要祭“五聖”,否則,它們可以將死人的靈魂吃掉,讓死人永世不得超生。

此詔一經頒發,全國的每鄉每土都要建造一間最大的“五聖堂”或“五通詞”。但僅憑一鄉一土的人力物力又怎麼能建得起呢?工匠們便利用詔書中的建“一間”一詞之音與“一箭”之音相同,改“一間”為“一箭”之高,“一箭”之闊。所以,“五聖堂”的高,闊也就不超過三尺,這就是“五聖堂”隻有三尺高闊的緣由。

陝北民間在死人斷氣之前將一隻雞置於死者身下,稱做“倒頭雞”,就是由趙匡胤下令,在死人斷氣前先祭“五聖”而來的,讓“五聖”將雞吃掉,不要將死者靈魂吃掉,讓他轉世回來,所以名“倒頭雞”,即倒過頭來,轉回陽間之意。

這一傳說將原本是煞的五個惡鬼改稱為“五聖”或“五通”。它們是民間所說的一種邪神或者是一個邪神稱做“五通”,或者是五個邪神的總稱。其說法不一。

一般認為“五通”信仰的起源比較早,比民間的另一信仰“五顯”還要早一些。據托名柳宗元著的《龍城錄》卷上之《龍城無妖邪之怪》中所雲:“柳州舊有鬼,名‘五通’……”有人認為《龍城錄》雖是偽書,但也是宋代以前的作品,據此,可以說“五通神”的信仰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而不是宋代所出現的。計有功在《唐詩紀事》卷六十六中載有鄭愚的《大溈虛祐師銘》雲:“牛阿房、鬼五通、專覷捕、見西東。“牛阿房”就是牛差別阿旁,是地獄中掌管行刑等事的鬼卒。其殘忍凶狠,相貌恐怖。”此說也更加佐證了“五通”是唐時形成的民俗信仰。

宋代以後,有關五通的故事逐漸多了起來,五通也並不是純粹的邪神了,它們有時還會幫助信仰它們的人達到某種目的,包括一些正常的、善良的目的。

在民間信仰中,大多認為五通神是兵匪盜賊被殺以後的鬼魂,但在有些地方民間信仰中,認為五通神是山石動物修煉成的妖魅精怪,也就是我國古代所稱的木石之怪,彝、魍魎、山魈、野仲、遊光之類。總之,五通神的地位很低,屬旁門左道的妖邪。

在我國北方又流傳著北方五通的說法,它是由五通信仰逐漸演化而來的,繼而將其演化成了專職財神。為了不與五通相混淆,改稱為“五顯”。宋代以後,北方五通信仰尤以明清時期的北京最為興盛,將其稱為“五哥神”,也稱做“五顯神”。

五通神被人們尊為財神後,再也不是邪神了,而成為地道的正神,他們有借錢給人,讓人做生意賺錢的神通。從此,五顯神的地位發生根本變化,非常顯赫,並屢屢受兩宋王朝的加封。明初又被列入到祀典之中。

五顯神信仰據宋人的有關記載也是始於唐代,說五聖正神就是五顯,是在江西婺源一帶興起的。說明,五聖神中有正邪之分,即正神五顯,邪神為五通。

北方五通雖然被民間改造為正神,但它並沒有跟他以前的五通神一刀兩斷,他們的本來麵目還沒有改變,仍然是“擐甲執兵”的樣子,表明他們的出身是非兵即盜。民間也因此說他們是強盜。

北方五通是改邪歸正了,可南方五通在宋代以後仍然是邪神,他們仍在幹著“賦財”、“劫色”或者其他邪惡的勾當,民間仍然對他們很害怕,但趙匡胤下令讓人們尊他們為“五聖”,所以,人們也不得不尊。五聖又有很多名目,如“花間五聖”、“樹頭五聖”、“魚米五聖”等等,花間五聖居住在花間,樹頭五聖居住在樹頭上,魚米五聖居住在河畔田間。沒有固定住所的就叫做“遊方五聖”。

江南五通有其來曆的另一說法。《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中引《祖殿應靈集》中雲:紹定六年癸巳三月三日宋承節郎張大猷的記載曰:有關五顯神的起源,此前沒有過文字記載。在婺源的民間傳說中有“五顯神公”。在唐僖宗光啟年間即降於婺源。說是百姓王喻有園在城北偏,一天晚上,園中紅光燭天,邑人都擁去觀看,見五位神人自天而下,導從威儀,如王侯狀,五神人把王喻叫到跟前,對他說:“我們受天命,當食此方煙火,福祐此方百姓。訪勝尋幽而來至此。我們在這裏的廟中享人間煙火,當然更加福祐於你。”王喻當即拜倒在地,口稱遵命。神即升天而去。次日,人們都要看王喻之園,這裏佩山在其東,佩山在其西,左環杏廒,右繞蛇城,南北兩潭,而前有坐石。大溪出來,縈於西下,兩峰特秀,豁然水口。

此後,五位神人於此大顯靈驗,名播遠方。其廟號先是“五通”。北宋大觀三年,朝廷賜廟額為“靈順”,權邦彥為記。自此,凡祭奉這五位神人的廟就叫做“靈順廟”了。北宋宣和五年,朝廷又封五神為兩字侯,他們分別是:通祝侯、通佑侯、通澤侯、通惠侯、通濟侯。因封號中都有一個“通”字,合稱為“五通”。後來,有五顯神與五通神相混淆的情況出現,為了加以區分,淳熙元年,改封五顯這五位神的侯爵為二字公,曰:顯應公、顯濟公、顯祐公、顯靈公、顯寧公。封號中都有“顯”字,合稱“五顯”。五顯之稱即源於此。後又加封為四字公、六字公。慶元元年又加封八字公。嘉泰二年又改封五顯神公爵為王爵,為二字王。曰顯聰王、顯明王、顯正王、顯直王、顯德王。此仍以舊封號中的“顯”字依次配以“聰”、“明”、“正”、“直”、“德”,為諸神封號。故而,仍稱其為“五顯”。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又封為四字王。後有傳說,此五王屢助南方諸事,又封為六字王,最後又被封為八字王。就連他們的親屬也被授予封號。

顯聰昭應靈格廣濟王,妻顯慶協惠昭助夫人。

顯明昭烈靈護廣佑王,妻顯惠協慶善助夫人。

顯正昭順靈衛廣惠王,妻顯濟協佑正助夫人。

顯直照佑靈貺廣澤王,妻顯佑協濟喜助夫人。

顯德照利靈助廣成王,妻顯福協愛靜助夫人。

這五位神人的祖父是啟佑喜應敷澤侯,祖母是衍慶助順慈貺夫人。父親是廣惠慈濟方義侯,母親是崇福慈濟慶善夫人。長妹是喜應讚惠淑顯夫人,次妹是懿順福淑靖顯夫人。部下還有二神未加封號。此即“五顯”神的來曆。

“五顯”之祀雖然始於婺源,但其一有影響後,很快就擴散到其他地方,故而,婺源之“靈順廟”就成為“五顯”之祖廟,或雲祖庭。其他各廟則為行祠。全國各地均有“五顯”行祠,有些地方雖祭祀既久,但不詳其神。有些地方出於別的原因,或以地方神話,或以曆史傳說,曆史人物加以充實,也有編造神化的。

民間的神仙信仰往往與宗教聯係在一起。佛教中的華光菩薩又名“五顯靈官如來”,因名中有“五顯”二字,人們便把“五顯神”與華光菩薩相混淆,豈不知,道教稱神,佛教稱菩薩,佛、道二者是有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