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禮俗(2)(2 / 3)

門第是封建時期整個家庭或家族的社會地位和等級。顯貴之家稱為“高門”,卑庶之家稱為“寒門”。魏晉南北朝時期,實施九品中正製,門第作為評定品第人物的根據之一,與德行才能並列。門第高下在當時成為能否在朝中做官的前提條件。《晉書·侯灼傳》載:“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途之昆弟也。”李唐以後,不承舊的門第製度,改以當代的官爵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門第觀念滲透到封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在婚姻匹配方麵,就特別重視門當戶對。

姓氏名號

姓是一種代表血緣關係、家族係統的稱號,起源於史前時期的母係社會。古代最早的姓有:“薑”、“姬”、“媯”、“嬴”、“姞”、“妘”等,都是女字旁。說明它們都是母係社會的產物。漢許慎《說文解字》雲:“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女生,生亦聲。”表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這也正是母係氏族社會每一血緣關係人群的標記。最大的原始姓往往表示的是某一氏族所崇拜的圖騰或者是居住地。如傳說中的黃帝軒轅氏,亦號有熊氏。黃帝是有熊氏的首領,後來成為姬姓部落的首領。熊是黃帝出生時所在那個氏族在母係氏族社會中所崇拜的圖騰。軒和轅是車上的構件,傳說是黃帝發明了車,所以又以車上的這兩個重要構件作為黃帝的氏族名稱,因黃帝屬五行中土的區域的領袖,土為黃色,故被尊稱為黃帝。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屬於薑姓部落族,據說炎帝生於薑水,薑姓就是取自他所居住的地方作為姓的。

姓形成以後非常固定,起著“別婚姻”、“明世係”、“別種族”的作用。後來由於子孫的不斷繁衍,人口眾多,將一族分為若幹分支,散居在各地,便逐漸分出一些支脈來,這就是“氏”。宋代劉恕《通鑒外紀》雲:“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周代的姓和氏有一套相當嚴密的製度,是當時宗法製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春秋時,貴族男子不稱姓,隻稱氏。宋鄭樵《通誌·氏族略序》雲:“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姓所以別婚姻。”秦漢以後,姓氏逐漸合一,或稱姓,或稱氏,或兼稱姓氏。明顧炎武《日知錄·氏族》雲:“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為一。”今天所用的姓,一般都來自上古時代,大都是可以推溯其源起和演變的。少數民族之姓有人為劃分的,不包含血統意義。和尚出家後不用姓,隻用法名。

氏是從姓衍生出來的分支,起源於史前時期的父係社會。它的產生是由於同一部落族裏人口眾多,活動區域受到一定限製後,便逐漸向外擴展,分出若幹支脈,散居在各地後形成的,這些支脈就以“氏”來作為標記。如商人的祖先姓子,後分為殷、時、來、宋等氏。氏或起源於祖先之號,如軒轅氏、高陽氏;或起源於祖先之諡,如文、武、昭、景、成;或起源於祖先之國,如齊、魯、吳、楚;或起源於祖先之爵,如王、侯、王孫、公孫;或起源於祖先之官,如司馬、司徒、司空;或起源於祖先之字,如孟孫、叔孫;或起源於祖先之職業,如巫、卜、陶;或起源於祖先所居之地,如西門、西閭、南宮、東郭。氏出現以後,隨著個人政治經濟地位的升降而不斷變化,諸侯和卿大夫們的氏,有時不僅上一代和下一代不同氏,而且一個人前後可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氏。一個貴族男子在一生中可以有幾個氏,因而在稱謂上出現了複雜多變的情形。如《左傳》所載:晉國一位大夫有九種稱謂。春秋時期,貴族男子不稱姓,隻稱氏,這是因為姓是與生俱來的,言氏則可知姓。周代的氏有一整套相當嚴密的製度,是當時宗法製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表明一個人的身份,起著“別貴賤”、“分等級”的作用。宋鄭樵《通誌·氏族略序》雲:“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無名無氏。”戰國時期,舊貴族開始沒落,有些還淪為奴隸,用以表示貴族身份的“氏”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姓氏體係出現了混亂局麵。秦漢時,“姓”和“氏”已無區別。宋鄭樵在其《通誌·氏族略序》中雲:“三代之後,姓氏合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漢以後“姓”和“氏”完全合而為一,通謂之姓,一般平民也有名有姓,姓某氏,姓作為動詞來泛指,氏才實指。宋代以後,婦女地位低下,有姓無名,稱某氏,出嫁以後,在父姓前冠夫姓。對名人或尊長者也有用“氏”稱呼的。現在所謂的姓,大多數在實質上是上古時期的“氏”。

名在《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名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階段就有了這一概念。早期的人名是以崇尚質樸為宗旨的,均以幹支入名。如夏商時代的孔甲、盤庚、武丁、帝辛等。後來隨著語言文字和文化觀念的發展,人名才有了相應的變化,也顯得複雜起來,並且對取名也有了一定的規矩。如周代規定,嬰兒出生三個月或百日後,由父親根據嬰兒的相貌、性情、脾氣來取名,但要遵循“六避”原則,即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幣來取名(《左傳·桓公元年》)。周秦時期取名多用一個字,如:姬發、李耳。西漢末年,王莽複古改製,認為“秦以前複名蓋寡,遂禁複名”。結果,在東漢、三國時期,幾乎全是單名。南北朝時期,佛道盛行,也影響著取名的問題。信佛者多用僧、佛、智、淨等字來取名,信道者多用道、祖、玄、德等字來取名。受駢體文影響的,取名常帶有“之”字一類的字眼。唐宋以後,開始形成以族譜輩字取名的習俗,凡同宗同輩都用一個固定的字來代表一代的輩分,一代選一字,秩序井然。我國傳統的家譜字輩大都是以文、武、富、貴、昭、德、安、泰、福、厚、裕、祿、桂、祥、慶、禮等吉字來排。我國古代對名的稱呼和使用也有一定的規定。《禮記·曲禮上》雲:“父前、子後、君前、臣後”。直呼尊者之名則是表示詛咒,所以被人們忌諱。古代婦女一般稱姓不稱名,婚前多以排行稱謂,婚後則在姓後冠以丈夫的國名、族名或夫姓,或在姓後加氏。此外,古人還常以人的籍貫、官爵、諡號來代替人名。

字是對名的解釋和補充,與名相表裏,故而又被稱做“表字”。《說文解字》雲:“字,乳也。”字的本意是哺乳後代,因而有繁衍之義。最早的用字可以上溯到西周時期,如周武王之子姬虞,字子幹。字是在男女成年之後才取的,用以表示他們已開始受到人們的尊重。《禮記·曲禮上》雲:“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古人用字往往與名的含義相連。“字”與“名”的關係是:一、名的作用,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以曲阜之東有尼山取義。二、與名相輔,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隻有樂天才能居易。三、與名同義,如唐代書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善與良同義。四、與名反義,如唐代詩人韓愈,字退之,“愈”與“退”是反義字。此外,還有些“字”是襲用成文,出自經書典故的,如曹操字孟德,是從“夫是之謂德操”之句而來的,趙雲字子龍,取自《周易》“雲從龍,風從虎”的句子。故而《白虎通》說:“聞其名即知其字,聞其字即知其名。”先秦時期取字常用一個字,如荀況字卿,有的加排行,如孔丘,字仲尼,仲就是排行詞。有的加語助詞,如春秋魯國的公子魚,字奚斯,斯為語助詞,有的冠以“子”字,成為古代男子的一種美稱,如子遊、子路。秦漢以後,取字逐漸以兩字為主。古人在稱字方麵有一定的原則,先秦時期先稱字後稱名,如孔父嘉,孔父是字,嘉是名。自漢以後,逐漸改為先名後字,如孔融文舉,融為名,文舉為字。古人稱尊長者用字,今人均不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