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九曲(1)(2 / 3)

九曲黃河陣的厲害之處,據《封神演義》第五十回中言道:雲霄娘娘服了丹藥以後,向聞太師要了六百精壯漢子。三位娘娘與二位仙姑來到後營,用白土畫成圖式,何處起,何處止。內藏先天秘密,生死機關,按九宮八卦,出入門戶,連環進退,井井有條。人雖不過六百,其中玄妙不啻百萬之師。縱是神仙入此,亦魂銷魄散。此陣內按三才,包藏天地之妙;中有惑仙丹,閉仙訣,能失仙之神,消仙之魄,隱仙之形,損仙之氣,喪神仙之本原,損神仙之肢體。神仙入此而成凡,凡人入此而即絕。九曲曲中無直,曲盡造化之神奇,抉盡神仙之秘。任他三教聖人,遭此亦難逃脫。其險惡之勢,有讚為證:

陣排天地,勢擺黃河,陰風颯颯氣侵入,黑霧彌漫迷日月。悠悠蕩蕩,杳杳冥冥。慘氣衝霄,陰霾徹地。銷魂滅魄,任你千載修持成畫餅。損神喪氣,雖逃萬劫艱辛俱失腳。正所謂,神仙難到,削去頂上三花,哪怕你佛祖厄來,也消了胸中五氣。逢此陣劫數難逃,遇他時真人怎躲。

陣門上懸著小小一牌,上書“九曲黃河陣”。

元霄娘娘在此陣中用“混元金鬥”拿了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太乙真人、慈航道人、清虛道德真君、道行天尊、玉鼎真人、靈寶大法師、懼留孫、黃龍真人等十二弟子。燃燈道人萬般無奈,隻得前往玉虛宮請來元始天尊破陣。元始天尊率南極仙翁一幹門徒入陣觀了一番並未當即就破,燃燈問及,天尊曰:此教雖是貧道掌管,尚有師兄,必當請問以後,方才可行。言未畢,天空中有鹿鳴之聲,元始說:八景宮道兄來了。果然,老子從空而降。元始說,為了周家八百年事業,有勞道兄駕臨。老子答曰,不得不來。二仙協力,破了九曲黃河陣。

依《封神演義》中的“九曲黃河陣”來解釋“九曲”的由來,似乎在“九曲”二字上是相同的,但九曲黃河陣是用來誅殺英雄好漢的,又是截教弟子所設,這與中國習俗,信奉佛、道、儒而鄙視截教這類邪惡之教又是相悖的,所以,很難讓人信服此說。

若說九曲是從“圍棋”而來倒是很貼切的。圍棋棋盤也稱“棋局”、“棋枰”、“枰”、“楸枰”、“紋枰”、“紋楸”。“枰”與“楸”在這裏都指棋盤。“紋”指紋路。圍棋棋盤縱橫各十九道,構成三百六十一個交叉點,正與“九曲”的縱橫行數和三百六十一盞燈相吻合。圍棋盤上設有九個小黑點,正中黑點稱“天元”,餘外黑點稱“星”,與九曲之中的“九宮”或“九城”相吻合。

圍棋也稱做“奕”、“棋”、“手談”、“爛柯”、“坐隱”、“黑白”,是我國最古老的棋種,約有三千年的曆史。《世本·作篇》中雲:“堯造圍棋,丹朱善之。”《適情錄》中又雲:“圍棋造於容成公。”《潛確類書》中雲:“烏曹作賭博圍棋。”張華的《博物誌》中雲: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雲“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堯,又稱唐曉,為上古帝王,是帝嚳之子,祁姓,名放勳,原封於唐,故又稱陶唐氏。堯代摯登帝位,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設官封職,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居東、南、西、北四方,觀察天象,製定曆法,以授民時,名為“四嶽”。堯的兒子叫丹朱。朱又作鄉朱,又稱朱。是散宜氏之女女皇所生之子。堯因為丹朱不肖,便造圍棋以教之,仍未能悟出其中之奧妙,所以堯聽從“四嶽”的建議,禪位於舜,舜讓丹朱居住在丹淵,封為諸侯,故而號曰丹朱。丹朱潛心研究圍棋,使其更加完美,所以有“丹朱善之”的說法。

堯帝或舜帝為什麼要用“圍棋”教子呢?因為圍棋亦稱“弈”,弈通“奕”,奕是大的意思。《太玄·格》中雲:“往小來奕。”也就是說,去時小,來時大。圍棋也稱做“棋”,棋在這裏通“基”,指“根本”。《史記·律書》中雲:“箕者,言萬物根棋。”棋既然言大,大無過於天地宇宙,棋既然言根本,根本無非是社稷、人民。所以圍棋中以棋子為“星”,以言宇宙之廣袤,以言人民如星散布在社稷之中。

以“河書”、“洛圖”為九曲之淵源,圍棋為九曲之借鑒,九曲黃河陣為名稱,大概是九曲流傳千古而不滅的原因。

九曲中的“九宮”或“九城”指的哪“九宮”?術數家所稱九宮指的是九個方位,《易經》中緯家有“九宮八卦”之說,也就是八卦加上中央宮就稱做“九宮”。《靈樞經·九宮八風》中雲:“九宮八風。立秋二、玄委、西南方;秋分七,倉果、西方;立冬六,新洛、西北方;夏至九,上天、南方;招搖,中央;冬至一,葉蟄、北方;立夏四,陰洛,東南方;春分三,倉門、東方;立夏八,天留、東北方;九上天宮。”術數家排此九宮之目的,據《後漢書·張衡傳》雲:“臣聞聖人明審律曆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雜之以九宮。”李賢注:“《易乾鑿度》曰:‘太一取數以行九宮。’每四乃還於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謂之九宮。”前蜀杜光庭《胡賢常侍安宅醮詞》雲:“六甲五行之象,九宮八卦之方,各靜封隅,永垂貞潔。”

九宮被道家說成是三光、三寶、三生的合稱。《黃庭內景經·五行》雲:“三五合氣九九節。”梁丘子注引《玄妙經》雲:“三者,在天為日、月、星,名曰三光;在地曰珠、玉、金,名曰三寶;在人為耳、鼻、口,名曰三生。合三者為九宮。”

九宮也指唐時的九宮神壇。玄宗天寶三年所置。其名為:太一、天一、招搖、軒轅、鹹池、青龍、太陰、天符、攝提(《舊唐書·禮儀誌四》)。

總之,九宮在九曲中無論是哪種說法,都與原始宗教信仰有關,隻是沒有被人具體確定,或是確定之後又被人們所遺忘。

轉九曲在陝北舊時稱做“走九曲”或是“鬧九教”。是舊時民間消病祛災的一種宗教活動。主要流行於榆林和延安北部一帶。每年舉行一次,大都在正月十五或十七。三月初三日亦有舉行者,這時的轉九曲已純屬宗教活動,不同於正月的轉九曲。轉九曲日期的確定是根據民間求吉習俗來決定的。比如,正月十三、十五、十七,在陝北民間認為是吉慶日子,尤其是正月十五,是天官賜福的日子,人們舉行九曲燈會,既祭祀了諸神,又渴望天官賜福、娛神、娛人的成分都有,是一種祈福心態。如果純屬宗教活動時,必須先經打卦問神之後才能確定具體日期。宗教性質的九曲燈會,一般以社為單位,輪流主辦。日期確定後,主辦者要組織秧歌隊到前一次主辦儀式的會社去迎接神像和各種法器,然後選定一塊空曠平坦的場地,用高粱稈連起來,構成一個迷宮狀的通道。在高粱稈的每個柱頭下擺放一盞燈,九曲陣中間的柱頭下則要擺放七盞燈,稱為“七星燈”。這種擺放方法舊時稱做“地燈”,現在都將燈固定在秸稈頂部,稱為“天燈”。入夜之後,主持宣布掌燈。掌燈以後,入場之前,先在彩門前行祭神,祭祀禮畢,走九曲之儀才能開始。此時,鑼鼓喧天,秧歌起舞,在樂隊的導引下,傘頭一邊請神,一邊唱著秧歌歌詞,引領大家行進在九曲城中共同觀燈。當行進至九曲中央祖師牌位前時,要行參拜禮。轉完九曲城後出場,再繞外場一周,儀式才算完畢。當轉九曲的人員全部出場後,人們可以隨意拿取燈盞,而且還要裝出一種“偷”的架勢來,俗稱“偷燈”,將燈拿回家中後,有的掛於門楣之上,俗信以為可以祛病除災,有的放在炕頭或鍋巷裏,俗信以為不生養者可以生兒育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