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
城隍是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受到人們的關注,城隍作為冥界在陽間的代表,他行使著一定的地方冥界權力。
城隍信仰的由來是在我國古代八蠟中的“坊”與“水墉”二位神靈的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純地方神靈。我國古代把“城牆”稱為“城”,“護城河”稱為“池”,因而,有城牆的城市又被稱做“城池”。坊和水墉與城池產生聯係是因為《正義》中說:“坊者,所以蓄水,亦以障水。墉(水墉)者,所以受水,亦以泄水。”由此可知,坊是蓄水、障水的,水墉是受水、泄水的。“坊”字在古義中又通“防”,所以也就是堤防的意思。水墉是溝渠、水溝的意思。坊和水墉在古代是用來灌溉農田的水利設施,也可以用來保護住宅,免遭水患。
城市的城牆也是一種堤防功能的建築,雖然沒有“坊”的蓄水功能,但卻有“坊”的障水功能。這一功能在《戰國策·秦策一》中作了肯定:“濟清河濁,足以為限,長城巨坊,足以為基。”以“長城”為巨大的障水工程,足可以保證人們安然無恙。城市的護城河起到了水墉的作用,是用來受水和泄水的。坊和水墉這兩種農田水利設施被鄉村農人們加以祭祀,以祈求二位神靈對農田家園予以保護,那麼,城牆和護城河這兩種城市設施與坊和水墉有著相同的功能與作用,理所當然地應受到居住在城市的人們的祭祀,祈求他們二位神靈對城市加以保護,於是城市的保護神城隍也就誕生了。
城牆與護城河又怎麼能成為“城隍”呢?“城”可以理解為“城牆”,那麼“隍”指什麼?“隍”是沒有水的城壕。《易·泰》雲:“城覆於隍,其命亂也。”由此可以看出“護城河”就是“隍”《梁書·陸囊傳》中記載了陸囊曾率城中百姓官吏一起修城隍(即護城壕)以防備敵人攻城之事。我國古代稱有水的城塹為“池”,無水的城塹為“隍”,據說,這一說法是由《周禮》中所祭八神之一的“水墉”衍化而來的。據《禮記·郊特牲》雲:“天子大蠟八。祭坊與水墉事也。”鄭玄注雲:“所祭八神也,水墉七。”又雲:“水墉,溝也。”《陔餘叢考》三十五則稱:“水則隍也,墉則城也。”
最初的城邑是由原始大部落經過多年的發展而來的,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裏居住的人的安全的,所以修建了高大的城牆,開挖了城壕,《博物誌》中說:“禹作城,強者攻,弱者守,敵者戰,城郭自禹始也。”
夏禹時期不一定就有了城池,但城池確實有防守、保護的作用。
我國古人的原始崇拜認為:凡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都有神在,還認為“功施於民則祭之,能禦災捍患則祀之”。(見《五禮通考》)城池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並有功於民,所以,城池也應當有個城神——城隍來保護百姓,《集說詮真》引《五禮通考》雲:“況有一物,則有一物之神。近而居室飲食,如門、井、戶、灶、中霤(土神),尚皆有祀,矧夫高城深溝,為一方之屏翰者哉!”
我國最早的城隍廟,並載入史冊的是三國時期赤烏二年(239)建於蕪湖的城隍廟。城隍信仰在最初僅僅是地區性的民間信仰,並不普及。到了南北朝時期,城隍的影響逐漸擴大。《北齊書·慕容儼傳》載:一次北齊大將慕容儼奉命鎮守郢城(今河南信陽縣南),剛一入城,梁朝大將侯瑱和任約就帶領大軍將郢城團團圍住,但久攻不下。梁軍見齊軍通過城外河道運送糧草,便在上遊的鸚鵡洲上用荻葦連成數裏的封鎖線,以堵塞航路。郢城便成了一座孤城,眼看糧草將絕,城中軍民不由得慌了起來。慕容儼聽說“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公私各有祈禱”。於是,有了主意,便“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佑”。說來也巧,不久便刮起狂風,驚濤洶湧,陣陣巨浪將荻葦全部衝走了。梁軍又以鐵鏈封鎖江麵,不料暴雨頻至,江水猛漲,封鎖又成為泡影。被圍在城中的北齊軍以為這是祭拜城隍而“顯靈”的結果,頓時,士氣大振。慕容儼借以鼓動,帶領軍隊殺出城外,齊軍勇不可當,以一當十,大敗梁軍。自此,城隍爺威名遠揚,從南方逐漸擴大到北方。
到了唐代,城市經濟空前發展,商業十分繁榮,城隍信仰更為普遍,各城鎮紛紛建廟供奉城隍,並被一些達官顯貴們所看重,甚至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城隍信仰也就由此而傳播開來。但在這一時期城隍的神靈作用還是很有限的,僅僅是城市的保護神,保護城市免遭水兵匪盜的災害。
隨著人們對城隍信仰的加深,城隍的神職功能也在逐漸擴大,將生人、亡靈、旱澇、疾病、善惡賞罰等種種事情,都讓城隍管上了。比如,人死了以後,家人要到城隍廟裏去報喪,由城隍將鬼魂發送到陰間後,閻王才能對鬼魂作出判令。被放回陽間的鬼魂還要受到當地城隍的管理。有些情況下,城隍還能給人治病。這些信仰主要是源於佛教陰間地獄之說,人們相信,人死了以後要在陰間去生活,陰間和人間一樣,是由陰間的閻王及各級陰間官吏們管理著。道教利用了佛教的陰司地獄之說,將城隍納入道教神係,以其為剪惡除凶,護國保邦之神。稱他能應人所請,旱時降雨,澇時放晴,以保穀豐民足。道教又以城隍為管領亡魂之神。所以,道士們做道場建醮“超度亡魂”時要發文書“知照”城隍(稱為“城隍牒”),才能拘解亡魂到壇(《道藏》九百七十三冊《道門定製》)。《太平廣記》卷一百二十四《王簡易》中記載了唐代王簡易見城隍的傳說:
唐洪州司馬王簡易者,常暴得疾。腹中生物如塊大,隨氣上下,攻擊髒腑。伏枕月餘。一夕,其塊逆上築心,沈然長住。數刻方寤,謂所親曰:初夢一鬼使,自稱丁郢,手執符牒雲:“奉城隍神命,來追王簡易。”某即隨使者行。可十餘裏,方到城隍廟。門前人相謂曰:“王君在世頗聞修善,未合身亡,何行遽到此耶?”尋得見城隍神,告之曰:“某未合殂落,且乞放歸。”城隍神命左右將簿書取來,檢畢,謂簡易曰:“猶合得五年活,且放去。”
此說雖荒誕不經,但可以證明清代學者俞樾的說法:“唐時城隍神已主冥籍,如今也所傳矣。”(見《茶香室叢鈔》卷十六)
到了宋代,城隍神已成為朝廷規定的由國家進行祭祀的神靈之一,列入了祀典之列。並且規定:各府、州、縣必須按時舉行祭祀城隍的禮儀。對城隍的祭祀,在平時是不舉行的,隻有在有事,需要向城隍進行祈禱時,才行祭祀。除此之外,每年按例大祭若幹次,一般都在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舉行祭祀,有些地方至期舁像出巡一次,意圖是在於驅趕疾疫,禍害之鬼。又有俗習說:這樣可以使人身上的黴氣散發,平安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