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屈伯川傳略(2 / 3)

得過博士學位的留學生,當時在延安真是鳳毛麟角。所以,屈伯川一到那裏,就受到熱情的歡迎。他被分配到中央財政經濟部工作。領導上為使他熟悉情況,首先讓他到延安和附近的工廠參觀。這些工廠實際都是一些手工作坊,雖然設備簡陋,但是,工人幹勁很高,生產出了急需的武器彈藥和民用物資。生活上,組織上給了他優厚的待遇,出門有馬騎,夥食吃中灶,津貼比一般幹部高得多。\當年12月,他參加了中財部召開的自然科學討論會,討論邊區經濟建設的方向問題。他和一些科技人員一起,提出了把邊區科技人員組織起來更好發揮作用和創辦高等學校培養自己的科技人才兩項建議。在總結會上,中財部部長李富春同誌宣布,黨中央、毛主席很重視大家的意見,決定立即籌建自然科學研究會和籌辦延安自然科學院。在12月20日召開的延安人民慶祝斯大林60壽辰的大會上,屈伯川見到了毛主席。春節,毛主席又邀請在延安的少數科技人員到中央機關合作社去會餐。朱總司令、陳雲同誌、林老、吳老、李富春同誌都來了。屈伯川受到中央領導同誌如此深情的關懷,內心十分激動,他懷著崇敬和感激的心情,向毛主席、朱總司令敬了酒。

(五)籌建延安自然科學院 1940年1月,屈伯川在擔任延安新華化學工業合作社主任(即新華化學廠廠長)的同時,積極擔負起“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的籌備工作。那時,在陝甘寧邊區有大學和中專文化程度的自然科學人員一二百人,他和有關同誌做了大量了解和聯係工作。在籌備工作即將結束時,他還起草了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宣言》,送給李富春同誌修改定稿。其中,提出研究會的任務,是“為著適應抗戰建國的需要”,“團結全邊區自然科學界人員及對自然科學有興趣的同誌,從事自然科學運動並聯絡全國自然科學人士共同奮鬥。”\研究會成立前夕,屈伯川和當時在中央青委工作的於光遠同誌特地去楊家嶺,向毛主席彙報籌備情況,並請毛主席在大會上講話。在一間陳設簡樸的窯洞裏,毛主席一邊喝著茶,一邊詢問研究會有多少成員,對成立後的工作有什麼打算,還向到延安不久的屈伯川了解了國統區科技人員和文化工作者的情況。\1940年2月5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自然科學工作者的群眾組織——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正式成立了。在延安北門外大禮堂召開的成立大會,有1000多人參加。毛主席在會上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自由與必然的關係,還著重講到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器,號召大家要來研究自然科學。屈伯川是由曹菊如、馬海德、傅連璋等11名自然科學工作者組成的主席團成員之一,在會上做了關於籌備工作的報告。大會推選吳玉章同誌任會長,屈伯川為駐會幹事負責人。

“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對發展邊區的文化事業和以後更大規模的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光輝一頁。”屈伯川做了不少工作,還寫了一篇題為《建立科學和技術的統一領導》的文章,發表在《解放日報》上。\與此同時,屈伯川又積極參加籌建我們黨親手創辦的第一個自然科學方麵的高等學校——延安自然科學院。科學院建在延安南門外的杜甫川。李富春和徐特立同誌先後擔任院長,屈伯川擔任教育處長。他四處物色人才,尋找適合當教師的人選。同時,想方設法購買圖書、儀器設備和準備其他教學條件。不久,由特大窯洞構成的教室和圖書館建起來了,學生實習用的機械工廠也蓋成了;第一批20多名大學本科生、40多名預科生(高中)和數十名補習班學生(初中)也陸續調來了。這樣,學校於1940年9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事實上,學校早就開始上課了。科學院成立後,原計劃設物理係、化學係、生物係和地礦係,後改為機械係、化工係和農業係。\屈伯川除了組織和領導教學工作外,還在化學係兼課。他和師生一起,自己動手克服辦學中的困難,寫教材,刻蠟紙,印講義,製作實驗用的儀器等。當時補習班的學生彭士祿回憶:“屈老師和我們一樣住窯洞,吃小米,開荒種地;還和我們這些毛孩子親密無間,有說有笑。從他身上,一點也看不到留過學的‘洋博士’架子!”屈伯川通過這一段革命實踐,特別是通過比較係統的馬列主義、毛主席著作的學習,進一步提高了覺悟,於1940年9月2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4日轉正。\1941年5月,屈伯川被調到中央馬列學院(不久並入中央黨校)學習。後來,自然科學院在延安辦到1946年,先後培養了230多名學生。其中不少成為又紅又專的專門人才和黨政軍的領導骨幹。這所在抗日戰爭極端困難的時候創辦的工、農科高等學校,對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同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2年初,在中央黨校學習結束後,他被分配到陝甘寧邊區政府建設廳工業局任副局長,主管技術領導,同時任黨總支宣傳委員,分管整風學習,參加了延安整風、審幹運動的全過程。\1944年初,我軍在晉西北接收了一個火柴廠。該廠廠長和技術人員、工人將半機械化設備都搬到延安。屈伯川作為建設廳代表主持建廠和開工生產,任工廠技師兼黨支部書記。當時這個廠出產的“豐足火柴”和化工廠出的“新華肥皂”、毛織廠出的“衛華毛毯”成為延安的三個名牌產品,還暢銷國統區,換回邊區急需的各種物資。

(六)從張家口輾轉到東北 1945年春,抗日戰爭獲得節節勝利,解放區不斷得到擴大。黨的七大召開期間,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同誌曾向中央提出要求,派科技人員到那裏去,幫助開展建設工作。早就盼望到抗日前線的屈伯川躍躍欲試,向領導提出了申請。“八·一五”日寇投降,屈伯川同誌經過批準,和軍工局的一位同誌一起帶領科技人員及家屬共二十多人,騎馬向晉察冀根據地河北省的阜平出發了。\剛過黃河,就聽到晉察冀軍區解放了張家口的消息。張家口,這是當時關內解放區最大的城市,迫切需要人才。於是,他們又越過敵人的封鎖線,直奔張家口,途中還坐上了火車,真是高興得不得了。\到張家口後,屈伯川任軍區工業部工業試驗所所長,組織領導原有的科技人員、新從北平來的幾位專家教授和一些大學畢業生,開展軍用和民用工業的科學試驗工作。配合攻打大同,他們還研製了打坦克用的爆破筒和燃燒瓶。\1946年10月,張家口失守前夕,屈伯川和試驗所的科技人員,攜帶圖書和輕便儀器設備,回到了阜平老根據地。不久,中央來了電報,要求趕快組織科技人員到東北開展工作。於是,他們一行四五十人,由他和一位同誌帶領,以延安來的科技人員為基礎,從阜平出發,經滄州去膠東。路上要幾次通過國民黨占領的地方,他們白天睡覺,晚上由遊擊隊護送穿過封鎖線,輾轉到了解放區煙台。\為了提防乘船過海時被國民黨兵船發現,他們換上了老百姓的衣裳,戀戀不舍地上繳了自衛用的手槍,到天黑時才上船。船小浪大,幾十個人擠在船底貨艙裏麵。屈伯川同誌暈船,經過一夜的折騰,連黃膽水都吐出來了。\1947年1月的一天上午,他們順利地在大連的老虎灘上了岸。\

(七)39歲任大連工學院院長 大連,是在1945年由蘇聯紅軍解放的。當時根據中蘇兩國有關協定,暫由蘇軍駐防。這裏環境比較安定,秩序良好,成了解放戰爭時期我黨的重要後方。因此,迫切需要各種人才。\屈伯川他們一踏上東北大地,就受到了中共旅大區黨委熱烈歡迎。區黨委第二書記韓光同誌提出,要求他們留下部分同誌搞建設。就這樣,屈伯川和部分技術人員留在了大連。組織上分配他搞教育和科技工作。\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期間,對中國人實行奴化教育,僅有的一點初、中等教育都是為其殖民統治服務的。辦在旅順的一所工科大學,一般不招中國學生。中國青少年讀的中、小學水平較低;科技人員中,中國人也很少。屈伯川在大連接受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把當地科技人員組織起來,成立科技協會,學習政治,提高認識,團結他們為祖國的工業建設服務。同時,負責管理尚未遣送回國、暫留大連工作的日本科學技術人員。1947年5月,屈伯川受命擔任關東工業專門學校的校長。\這所學校,是利用日本人辦的南滿工專原有的校舍和設備創辦起來的,雖然校內教職工和學生人數都不多,但受奴化教育和國民黨正統觀念的影響,思想狀況比較複雜。屈伯川把延安等革命根據地辦學的優良傳統帶到學校,抓的第一件事,就是端正學校的政治方向,成立共產黨的支部(黨員不到10人),組織師生員工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擁護和接受共產黨的領導。當時,屈伯川一麵結合自己切身體會,向師生講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一麵團結大部分擁護革命、要求進步的師生,對他們進行耐心的教育和幫助。經過一番思想上的整頓,師生員工在政治上逐漸進步。屈伯川又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對學生進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教育。他和學生一起利用課餘時間種菜、幫廚,冬天和大家一起掃雪。在過節的時候,還帶領師生代表慰問炊事員。師生員工紛紛反映,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聯係群眾、為群眾服務的領導,這位延安來的黨內專家真好,表示要好好向他學習。一位入黨不久就擔任學校黨支部組織委員的學生說:“屈伯川校長組織觀念很強,他個人有什麼思想,還經常向我這個毛孩子彙報。這件事,當時使我很震動,一輩子都對我有教育作用。”

1948年秋,解放戰爭的形勢大好,東北即將全部解放。為了迎接全國解放後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高潮,黨中央批準了旅大地委、東北局關於在大連創辦一所正規大學,以培養高級建設人才的建議。11月2日,大連大學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屈伯川擔任籌委會委員,並立即被委派去接收日本人辦的暫屬中長鐵路管理的“南滿鐵路株式會社中央試驗所”,作為大學的組成部分。\這個試驗所始建於1908年,它是一個比較全麵的化學研究機構,是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我東北資源,進行經濟侵略的重要參謀部。1945年蘇軍解放大連時,它有科研人員300人左右,已寫研究報告1028篇,用其科研成果已在東北辦了20餘座工廠。\屈伯川帶領工專應用化學係20多名畢業生前去接管時,研究人員隻有20多名(日本人絕大部分已回國),圖書、儀器和實驗室混亂不堪。他們去後,工作認真負責,以所為家,夜以繼日地清查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了解該所的曆史和現狀,團結原有人員一道積極開展工作。有些日本籍的科技人員戰後思想上有憎恨軍國主義的因素,對我們友好。屈伯川尊重他們,在工作上給以支持,在生活上給以照顧,並讓其中四人仍舊任研究室主任。這些日本研究人員大都積極工作,回國後,不少人為中日友好和中日貿易、文化交流做出了有益的貢獻。日本國際貿易促進會理事長荻原定司先生就是突出的代表。這個研究所經過初步整頓、充實,很快就在丙酮與丁醇等10多個研製項目上做出了成果,為今天的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這個實力雄厚、成果卓著的科研機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49年3月15日,我們黨親手創辦的新型正規大學——大連大學宣告成立,並於4月15日隆重舉行了創校典禮。這所大學下設工學院、醫學院、俄語專修科和化學、衛生兩個科學研究所。39歲的屈伯川擔任工學院院長兼化學科學研究所所長,在黨內任大學黨委委員。當時的工學院是在關東工業專門學校和關東電氣工程專門學校(我第四野戰軍為前線培養電訊人才,於1946年創辦)的基礎上創建的,設化工、機械、造船、電訊、電機、土木、冶金七個係。\第一屆462名本科生大部分來自解放不久的北京、上海等地區。他們向往革命,業務素質也是好的,但思想狀況比較複雜。學校就對他們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知識,分清共產黨與國民黨、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等重大是非問題,幫助學生樹立革命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學習目的。\1950年7月6日,根據當時的形勢,東北人民政府決定撤銷大連大學建製。7月24日,大連大學工學院獨立為大連工學院,屈伯川同誌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院長,並兼黨組書記。

(八)為多出人才多出成果辛勤創業 創校伊始,屈伯川同誌就鮮明地提出:繼承和發揚革命根據地辦學的優良傳統,吸收國內外辦大學的經驗,努力把學校辦成新型的正規化的大學,為即將開始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培養又紅又專的高級專門人才,並及早在科學技術上做出貢獻。\為此,他大力倡導良好的校風和學風,激勵幹部、師生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同時尊重人才,廣聘教師,從上海、南京、北京等地請來了一批專家教授。1950年,隨著學校逐步走上正軌,原有校舍已滿足不了需要。屈伯川就著手去郊區另辟新校區。他親自和土木係的師生勘察校址,製訂和審批基本建設的總體規劃。從1952年開始,他結合中國實際,認真學習蘇聯經驗,領導改革教學體係、教學內容和方法,取得了顯著成績。他注意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親自給教職工政治夜校開哲學課程,並積極采取措施加強馬列主義理論課程的師資力量和學生政治工作隊伍的建設。屈伯川在1952年就提出,“逐步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是關係著本院發展的重要因素”,認為這是提高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根本大計。在他的倡導和組織下,不少教授、副教授、講師和相當數量的助教結合教學開展了各種研究活動,學校並於1952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夏,屈伯川光榮地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參加了這次在我們黨的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盛會。同年11月,屈伯川參加我國高等教育代表團,赴蘇聯考察。1957年,在整風運動中,屈伯川對當時體製中存在著的種種弊端實事求是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還表示了對在思想改造和肅反運動中受到錯誤批判的教師的同情,並在一次會議上說:“要避免犯過去的錯誤”,“不要再傷害知識分子的感情。”這些正確的看法和議論,不幸在反右派鬥爭中被視為“犯了嚴重的政治錯誤”而受到不應有的批判,並在1959年受到了不應有的處分(1979年已得到改正)。\屈伯川當時雖然受到不應有的對待,但仍兢兢業業,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他遵循“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教育方針,團結師生員工艱苦奮鬥,使學校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績。大連工學院於1960年被確定為高等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之一。\在1958年的“教育革命”中,屈伯川大力抓學校的發展,恢複了造船工程係和電子工程係,新建了數理力學係(包括應用數學、應用物理、應用力學三個專業),並積極推行教學、科研和生產勞動三結合,倡導科學研究為經濟建設服務。在他領導下,化工係、土木係和數理力學係的教師刻苦鑽研,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1961年秋,屈伯川認真貫徹執行《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條》),從整頓教學製度入手,切實糾正1958年開始的勞動過多、社會活動過多的現象;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重新強調加強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1964年,為鼓勵學生“學雷鋒,爭三好”,為祖國更加刻苦地學習,他倡導在學生中按各係各年級設立了級隊的組織,按級隊配備政治指導員和班主任。這一切,都明顯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逐步形成了生動活潑的學習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