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77_78級、IT精英、海歸:現代化、世界、未來……(下)(2 / 3)

由於國家財力的有限和民間留學需求的巨大,在外籍教師瑪麗的建議下,國家又推出了自費留學政策。1980年,國務院頒布《關於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此後的1982年、1984年、1986年、1990年和1993年逐步完善了自費留學政策。自費留學放開後,迅速掀起了出國大潮。《北京人在紐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等反映中國留學生生活的文藝作品都轟動一時。自費留學成為中國留學教育不可缺少的又一個重要渠道,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留學事業。與自費留學相隨,美國教育考試服務處主辦的英語水平考試也在中國舉行,被音譯為“托福”考試。在托福考試之外,還有“GRE”考試,是美國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於是,中國高校出現了“托派”、“寄托一族”,指有誌於出國而忙於托福、GRE備考的人。

從1978到2000年,僅有記錄的向海外派出的留學生就達45.77萬人,分布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20萬,日本5.5萬,加拿大3.8萬,英國3.65萬,德國2.6萬,澳大利亞1.78萬,法國1.63萬,蘇聯及俄羅斯1.18萬。還有大批青年通過親友和其他渠道出國留學,未進入到教育部門的統計之中。也有一些人以留學的名義移民或者打工掙錢。教育部2007年又公布數字,從1978年到2006年底,國內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106.7萬。而從1872年到1978年百年間,出國留學人員總數不過13萬。

異鄉,故鄉

中國留學生離開祖國,進入的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物質方麵普遍實現了現代化,在製度和文化方麵則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體係。這些物質、製度、文化方麵的不同給了中國留學生以強烈的衝擊。“文化震蕩”(cultureshock)是中國留學生剛到西方普遍要經曆的。

中國留學生到西方後首要的問題是語言不通,即使在國內外語學得很好的人也會感到障礙。中國留學生大都要打工掙錢來支撐生活和學業,即使公費留學的在經濟上也很拮據。中國留學生在學業上麵臨的是嶄新的教育模式和學習內容,困難很大。旅居海外,缺乏親情、愛情、鄉情,中國留學生的精神是非常苦悶的。留學生徐小平曾寫過一首《洋插隊情歌》反映留學生生活,歌中唱道:“西方的月亮升起來,和家鄉的一樣圓。讀了一天Ph.D.,還要去Chinatown洗碗。打黑工,不浪漫;沒有錢,更困難。留學出國,前途渺茫,後路已斷”,“兩隻皮箱一個夢,雄心壯誌離家園。誰知留學的辛酸?”“十年一覺出國夢,夢裏常回舊家園”,“地球,日日夜夜旋轉;中國,你分分秒秒追趕”。在種種重壓之下,中國留學生發揚中國人的艱苦奮鬥傳統,大多取得了優秀的成績。

中國留學生在海外學成以後,一部分留在了當地,一部分回到了祖國。中國政府對吸引留學生歸國一直持積極的態度,出台了一係列鼓勵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工作的政策措施。1992年,鄧小平南方視察時特別說道:“希望所有出國學習的人回來。不管他們過去的政治態度怎麼樣,都可以回來,回來後要妥善安排。這個政策不能變”,“告訴他們,要做出貢獻,還是回國好”。2001年,國務院有關部門又發布《關於鼓勵海外留學人員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的若幹意見》。該意見鼓勵海外留學人員以自己的專業和專業團體的優勢,通過多種形式如在國內兼職、開展合作研究、進行學術技術交流、創辦企業、從事考察谘詢活動、開展中介服務等,來促進祖國的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留學生的歸國是以公派人員打先鋒的,但數量有限,層次也比較高,未能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力。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以後,留學生歸國的數量有所增加,但仍不明顯。又經曆了幾年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對海外留學生的吸引力才大大增強,“中國機會論”開始興盛。1997年的香港回歸帶來了海外留學生的第一個歸國浪潮,許多大陸留學生從歐美到香港就業,補上了1997年前一些香港專業人士移民海外留下的職位空缺。1999年,中關村“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試驗區”升級為“中關村科技園區”。中關村科技園區成立了“留學人員創業服務總部”和“矽穀聯絡處”,吸引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創業。“海歸”一詞就在此時誕生。短短幾年,就有十萬名海外留學人員歸國,海歸大潮洶湧而起。

中關村“留學人員創業服務總部”和“矽穀聯絡處”是海歸大潮的始作俑者,二者的創辦者其實是兩個中國留學生,他們的名字叫夏穎奇、何宜慈。夏穎奇改革開放後去了加拿大留學,獲得渥太華大學內燃機專業博士,1987年回國,不久被外交部選為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二等秘書,任職4年。中關村科技園區成立後,夏穎奇成了園區管委會主任劉誌華的助手。為了辦好中關村科技園區,夏穎奇帶著劉誌華參訪矽穀。在矽穀,他們遇到了退休的台灣新竹科技園管理局首任局長何宜慈。何宜慈是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博士,他在1980年代領導建立了享譽世界的新竹高科技產業園,被稱為“新竹之父”。何宜慈向劉誌華、夏穎奇一行介紹了新竹科技園的經驗。回國以後,夏穎奇、劉誌華創辦了中關村“留學人員創業服務總部”和“矽穀聯絡處”,從而掀起了海歸大潮。

海歸派

海歸派首先在高科技產業發出聲音,成為時代驕子。他們中的代表人物有田溯寧(德州理工大學資源管理博士)、丁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信息科學碩士)、張朝陽(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劉積仁(訪學美國國家標準局計算機研究院)、張亞勤(華盛頓大學電氣工程博士)、沈向洋(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博士)、唐駿(加州理工學院計算機博士)、李彥宏(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碩士)、吳鷹(新澤西州理工學院通信碩士)、鄧中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子工程博士)、李世鶴(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通信工程博士)、茅道臨(斯坦福大學工程經濟係統碩士)、汪延(巴黎大學法學學士)、曹國偉(德州奧斯町大學財務碩士)、邵亦波(哈佛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雙學士)、梁建章(喬治亞理工學院計算機碩士)、沈南鵬(耶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陳一舟(斯坦福大學電機工程碩士)、嚴望佳(賓夕法尼亞大學計算機博士)、周雲帆(斯坦福大學電機工程碩士)、莫天全(印第安納大學經濟與管理博士)、張小川(馬裏蘭大學通信專業)、盧雷(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俞渝(紐約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鄒勝龍(杜克大學計算機碩士)、王微(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碩士)、彭朝暉(留學日本、美國)、羅永章(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醫學博士)、施正榮(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太陽能博士)……

海歸學子擁有先進的技術,但技術要轉化成產品並實現產業化就需要大量的資金,風險投資(VC)、私募股權投資(私人股本投資,PE)隨之而來。中國的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的理念和實踐是海歸留學生帶來的。他們中知名的有成思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工商管理碩士)、熊曉鴿(波士頓大學新聞學碩士)、閻焱(留學普林斯頓大學)、張帆(斯坦福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祖文萃(加州理工學院電機工程碩士)、何欣(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唐越(留學明尼蘇達州Concordia學院)、周全(美國羅格斯大學光纖專業博士)、趙令歡(北伊利諾伊州立大學電子工程碩士)、鄧鋒(南加州大學計算機碩士)、朱敏(留學斯坦福大學工程經濟係統專業)、吳尚誌(留學麻省理工學院)、徐新(留學普華會計師事務所)、曾之傑(斯坦福大學管理學碩士)、汪潮湧(美國羅格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王(牛津大學森林及土地管理碩士)等。海歸派的投資活動刺激了國內對創業的熱情,提升了國內的經營管理境界,解決了國內企業的資金瓶頸,加速了中國企業的創新化和國際化。

與VC、PE密切相關的是中介組織投資銀行,在海歸學子的領導下,國際投資銀行進入中國,中國自己的投資銀行也建立起來。投行界知名的海歸學子有劉二飛(留學哈佛大學商學院)、李山(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朱雲來(芝加哥德保羅大學會計學碩士)、胡祖六(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孫瑋(留學哥倫比亞大學法律係)、李小加(留學哥倫比亞大學法律係)、張紅力(加州聖格拉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成長青(巴黎大學心理學碩士)、朱德淼(留學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季衛東(留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李一(留學沃頓商學院)、孫強(留學沃頓商學院)、陳興動(留學牛津大學)、劉嘉淩(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碩士)、馮濤(留學多倫多大學)、陳鎮洪(留學英國曼徹斯特商學院)、鄺子平(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碩士)等。

1998年,李山等人向中央提交了《中國國家投資銀行籌建草案》和誌願回國效力的海外高級金融人才名單。《草案》中指出:“亞州金融危機表明,投資銀行技術對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性絕不亞於核武器技術對一國軍事安全的重要性。中國必須立即著手發展自己的世界一流投資銀行,阻止外國投資銀行壟斷中國資本市場,增強中國經濟抵禦國際金融風險的能力。”不久後,中國建起了自己的投資銀行。

與投資銀行密切相關的是證券市場,中國股市的建立離不開海歸們的努力。王波明,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金融碩士;高西慶,美國杜克大學法學博士;王巍,美國福特姆大學經濟學博士;李青原,曾進修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張曉彬,曾在歐洲進修科技項目管理,在美國進修風險投資、投資銀行和股票交易;宮著銘,曾進修於德國漢堡大學計量經濟學專業。王波明、高西慶等人組織了一個“中國旅美商學會”,簡稱CBA,CBA與國內的“北京青年經濟學會”聯係密切。1988年3月,旅美商學會王波明、高西慶、王巍、李青原、劉二飛、茅桐、王大偉、盛溢等8人擬就《關於促成中國證券市場法製化和規範化的政策建議》,高西慶、王波明、王巍具體執筆,該建議提出在中國建立資本市場。

不久,高西慶、王波明回國,遊說國內籌辦股票交易所,得到了已在國內的張曉彬的大力支持。7月,中國人民銀行綜合計劃司司長宮著銘、中國農業信托投資公司總經理王岐山等發起召開了“金融體製改革和北京證券交易所籌備研討會”。會後成立了“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小組”,負責起草《中國證券市場創辦與管理的設想》,宮著銘、張曉彬主持,高西慶、王波明和國內的周小川、蔡重直、陳大剛、許小勝參與起草。《設想》包括了《籌建北京證券交易所的設想和可行性報告》、《建立國家證券管理委員會的建議》、《建立證券管理法的基本設想》。1989年3月,“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聯合辦公室”成立,後來改名“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1990年,深圳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自動報價係統誕生,中國的證券市場就此建立起來。高西慶後來成為中國證監會副主席,王波明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總幹事,李青原成為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

資本運營不僅需要投資銀行,還需要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這樣的中介服務機構。海歸學子對中國律師業、會計師業的發展貢獻很大,知名的有陶景洲(留學巴黎第一大學、讓代律師事務所)、武曉驥(留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法學院)、葛明(留學美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郝荃(留學紐約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費城坦普爾大學)等。

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都從事谘詢業務,在法律谘詢、財務谘詢外還有工程和項目谘詢、工商管理谘詢、政府管理谘詢等多個領域,中國的谘詢業隨著留學人員回國而成熟起來。谘詢通常與培訓結合在一起,中國的培訓業也在海歸的努力下有了大提升。培訓與人力資源管理是緊密相關的,海歸學子促進了中國人力資源業的大發展。谘詢、培訓、人力資源業的知名海歸人員有袁嶽(留學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徐小平(加拿大薩斯卡徹溫大學音樂學碩士)、黃輝(德國波恩大學計算機博士)、蘇姍(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劉持金(留學哈佛大學商學院)、王輝耀(留學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張曦軻(美國西北大學金融學碩士)、宋新宇(德國科隆大學企業管理博士)、餘世維(留學美國諾瓦大學)、曾仕強(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傅佩榮(耶魯大學哲學博士)、甄榮輝(留學法國INSEAD工商管理學院)、劉浩(留學耶魯大學法學院)、陳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碩士)等。